古代香港的採珠業

常尋的香港風景,也有着深遠的歷史,下次經過吐露港,不妨再回想這段採珠業故事,或許海底尚有珍珠等着你的發現。

編按:香港歴史學家丁新豹博士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香港回歸後一群熱心的歷史界人士一直希望重拾中華民族為地方修志的傳統,後得團結香港基金協助開展編纂《香港志》。編輯過程中不時有香港歷史逸事,值得與讀者分享,本社特轉載相關文章,以饗讀者。

「合浦珠還」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但你可知道,今日風光綺麗的吐露港一帶,曾是與合浦齊名的珍珠產地?

南漢後主  入海求珠

在香港,官方採珠已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記載。自五代南漢開始,至明代中葉的600餘年間,歷朝歷代均曾在大步海(今吐露港、大嶼山沿海一帶)一帶採珠,並設立機構管理。負責管理香港採珠的機構,在南漢時是媚川都、兩宋是廣南市舶司、元代是廣州採金珠子都提舉司、及至明代則是東莞縣和廣州市舶司。

香港之有採珠,始自南漢。南漢劉氏割據嶺南,並以大步海、合浦兩處為採珠重地。南漢後主劉鋹為入海求珠,於大寶六年(963年)設立媚川都,徵民為兵,額數2000,在大步海專事採珠。時人採珠「以石縋足,蹲身入海,有至500尺深者」,致使溺死、被大魚咬死者,不計其數。

《宋史》〈劉鋹傳〉記載:後主劉鋹「所居宮殿以珠、玳瑁飾之。」《澠水燕譚錄》亦載:「珠璣充積內府,所居殿宇,梁棟、簾箔率以珠為飾,窮極華麗。」大步海的珍珠滿足了嶺南君王的慾望,卻未為百姓帶來富足,反而招致了巨大的苦難和不幸。

蜃蚌日少  採珠衰微

南漢滅亡(971年)後,宋太祖於開寶五年五月初十日(972年6月23日)以採珠禍國害民,令行廢止,並撤除媚川都,以安民心。宋人(方信孺)有詩載:

漭漭愁雲吊媚川,蚌胎光彩夜連天,
幽魂水底猶相泣,恨不生逢開寶年。

可惜的是,不久之後,宋廷又恢復採珠。

兩宋、元明之間,採珠廢復不定。成書於元大德八年(1304年)的《南海志》卷第七〈寶貝〉〈珠〉記載:「元貞元年(1295年),屯門寨巡檢劉進程、張珪建言:東莞縣地面大步海内生產鴉螺珍珠。又張珪續言:本縣地名後海、龍岐及青螺角、荔枝莊,共二十三處,亦有珠母螺出產。」當中的青螺角、荔枝莊,位於今日吐露港對出的赤門海峽。元廷在延祐四年十二月(1318 年1-2 月)設立廣州採金珠子都提舉司,在大步海持續採珠。《元史》〈食貨志〉 〈歲課〉亦載:「珠……在廣州者,採於大步海。」足見香港地區直至元代仍為重要的珍珠產地。

物極必反,在過度採捕之下,到了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因廣東珠池蜃蚌日漸減少,明廷下令停止採珠,亦禁止民間私採。官方的採珠行為至此結束,古代香港的採珠業亦逐漸衰微。尋常的香港風景,也有著深遠的歷史,下次經過吐露港,不妨再回想這段故事,或許海底尚有珍珠等着您的發現:

媚川憶昔漫煙霞,吐露波平靜若花,
千載榮華一睡夢,誰知彩珠自吾家。

「香港地方志」系列之二

延伸閱讀:〈疫症不分國界︰1968年香港流感〉

作者介紹:

蔡兆浚先生,香港地方志中心高級編輯,嶺南大學歷史系哲學碩士、一級榮譽學士畢業,香港考古學會永久會員。漢詩人、歷史人,更是修志人。以「住在山旯旮的漢詩人」的筆名,在網上以詩文推廣香港的古代歷史、文化和傳統。在《香港志》的編纂過程中進行實地考察、參與地方節慶,從大量有關古代香港的舊志、族譜、文獻等資料梳理出《大事記》的古代部分。現主責《香港志》「附錄·特記」部的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