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住房問題解決有法 加快市區舊樓併購才是出路

不論公營或私營房屋均出現供應嚴重不足問題,基層居住環境惡劣,儘管年輕人能夠「上車」,也是少之又少。

一直以來,香港的住屋問題困擾着社會,亦是社會動盪不安、形成深層次矛盾的原因之一。

中央政府近期多次開腔要求特區政府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今年3月在北京會見港區人大代表時表示:「香港的住房問題,有香港的歷史和發展過程,解決這些問題,難度是很大的,但總要有開始解決的時候。」中央開腔要求特區政府解決房屋問題,是從香港市民利益出發,作為在港從事舊樓併購近30年的業界,我是樂見此舉。

解決住屋問題 港府責無旁貸

不過,坊間有聲音指,擔心中央插手會令香港樓市大跌,但理性點分析,樓市是香港經濟命脈之一,不少企業或私人仍在償還按揭貸款,亦有些透過房產抵押套現。參考1998年金融海嘯至2003年沙士樓價暴跌的經驗,如果樓市下滑,銀行體系亦會受牽連衝擊,將會動搖香港整體金融體系。借鑒歷史,相信中央會繼續給予香港自由度,不會「干擾」已發展完善的香港樓市。

我們相信中央不會干擾香港樓市,但房屋議題確實是困擾香港的主要社會問題,特區政府又能怎樣解決市民安居樂業的問題呢?根據最新數據,目前輪候公屋「上樓」需時長達5.7年;而早前立法會的報告指出,35歲以下年輕人的自置居所比例,於2019年跌至只有7.6%,反映出不論公營或私營房屋均出現供應嚴重不足問題,基層居住環境惡劣,儘管年輕人能夠「上車」,也是少之又少。

事實上,香港經過2019年的社會事件,加上持續超過1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已大受打擊,本港的失業率更創17年新高。在疫情影響下,基層的生活環境更是首當其衝。面對種種逆境,中央是知悉港人期望安居樂業的訴求,所以解決基層住屋問題,相信是特區政府首要解決。

規劃長期土地供應 重建舊區應付需求

事實上,要解決香港現今的房屋問題,我們需要跳出框框,尋求突破,想想如何才能夠真正解決香港的住屋問題,讓市民安居樂業,達至社會和諧。為了增加房屋供應,不論民間還是政府內部,都要齊心支持特區政府填海造地、發展棕地、開闢邊陲綠化地帶等,以增加土地供應。但上述種種措施都屬長期規劃,動不動就是10至20年,可謂是房屋供應的「遠景」,猶如重新發展一個新市填,等待有社區及交通配套設施,那已經是幾代人的事了。

雖然這些都是必須做,但現階段迫在燃眉之急,是我們怎樣迅速增加熟地供應,解決這代人的房屋需求,既不用開山劈石,也能迅速地在市區等配套成熟的地區上增加樓宇供應。市區重建及舊樓併購是最快捷的途徑,更可將舊區活化,把死氣沉沉、人口老化的社區,變得有朝氣和活力。

根據市建局於2019年的數據,全港約有39000幢住宅或綜合樓宇,當中超過10000幢屬樓齡50年或以上的舊樓。為解決香港的土地儲備及房屋供應問題,不論政府、市建局,還是私人發展商,面對龐大的市區舊樓需要修葺重建,加上疫情下,舊式樓宇的排水系統引發播毒危機,相信解決舊樓潛藏樓宇安全的風險問題,是對政府未來的一大挑戰。

現時大部分50年以上的樓宇都處市區,交通方便,生活配套設施完善,透過市建局或發展商對日久失修的「老年」樓宇進行整合,比起現時只有數層的舊樓,更能有效利用土地資源。而舊樓併購重建後,就可馬上增加香港的房屋供應,解決基層市民的住屋所需,真正為香港市民謀求福祉!

其實,如果舊區的樓宇能夠結合公私營合作,市建局專責處理一些業權複雜而發展商不容易解決的個案,而發展商則運用市場優勢處理一般的重建地塊來興建樓宇。這樣可加快舊樓併購,增加舊區樓宇供應,改善舊區惡劣環境的同時,也能夠真正為香港基層改善生活環境,實是一舉多得!與其擔心中央要調控香港樓價,倒不如積極推動舊區重建,增加熟地供應量,造福更多香港市民。

黃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