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亞洲生產製造勢之所趨

特朗普在任時,曾要求富士康將生產線搬回美國,結果「爛尾」收場。即使美國政府強力介入,也是徒勞無功,解決不到半導體生產重心移師至亞洲的局面。

承接上文:〈美國遏制中國法案大而無當〉(系列三之一)

《美國創新及競爭法》(The 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利用行政措施,大力介入美國帶有「戰略性」的創科產業,法例內容包括:花15億美元推進公共無線供應鏈(public wireless supply chain)的發展;向美國創科企業提供不同的經濟誘因,鼓勵他們投資研發;花520億美元鼓勵企業在美國生產半導體;要求聯邦政府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支援,特別在機械人、人工智能以及先進能源等幾個科技範疇;設立巨額的STEM獎學金及成立新的政府部門負責「派錢」等。

此舉反映美國朝野,因眼見中國經濟崛起及創科迅速發展而感到恐懼,於是便提出這以增強美國競爭及創科能力為名,打壓中國為實的法案。

相信讀者都留意到,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以來,不少地方因疫情停工,導致供應鏈失衡,加上美國限制原材料出口,半導體供應大受影響。美國加州矽谷是最早研究和生產以矽為基礎的半導體晶片的地方,但因經濟轉型及成本上升等因素,現時大部分的半導體均在台灣生產,台灣積體電路製造(TSMC)及聯華電子(UMC)更是全球兩大半導體晶片生產商。他們主要負責生產半導體晶片,英美公司則負責設計。

有意見認為,美國公司應將半導體的生產線搬回美國。特朗普在任時,曾要求富士康將生產線搬回美國,結果「爛尾」收場。富士康在威斯康辛州設立的廠房,最終只用作口罩生產,半導體生產線並沒有搬回美國。沒有完善的配套及熟練的工人,加上生產成本太高,在美國設廠根本無利可圖。

由此可見,即使美國政府強力介入,也是徒勞無功,解決不到半導體生產重心移師至亞洲的局面。有專家指,美國不斷打壓,只會加速中國自行研發及製造半導體的進度。下文再續。

「美國創新及競爭法針對中國」系列三之二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葉劉淑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