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為法住機構成立39周年,該機構19日(周六)舉辦文化座談會,以「文化的力量──動盪中的安寧」為主題,探討在動盪的環境中,文化如何顯出力量,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唐端正教授及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系主任施仲謀教授出席交流,下文為兩人發言的主要內容:
施仲謀教授以「傳承中華經典,建立文化自信」為題作主題演講。他以《六祖壇經》的著名故事作為開場白:「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他指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開示,是點出在動盪的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寧靜十分重要。
中文教學在港傳薪火
他指出,香港的學術界在動盪的環境中,一直堅持弘揚文化,藉以淨化人心。例如「香港大學自1912年起教授中文,在內地白話文運動風起雲湧的日子,賴際熙、區大典等前清進士、翰林,仍然在香港大學弘揚傳統文化;在中文大學,錢穆、唐君毅、牟宗三,以至今日的唐端正老師,一直傳承着『新亞精神』:『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由中大的新亞書院,一直到今天農圃道的新亞研究所,延續着中文教學的薪火;城市大學有中國文化中心、香港大學有饒宗頤學術館、荔枝角有饒宗頤文化館、浸會大學成立了饒宗頤國學院、理工大學有孔子學院、教育大學也有一些推廣中華文化的工作」。
「除了大專院校外,還有民間的儒家文化機構,例如學海書樓、孔教學院、孔聖堂,都做了許多文化工作;佛教文化機構,如志蓮靜苑、香港佛教聯合會、佛教青年協會、法住機構等;道家文化機構,包括香港道教聯合會和道教學院等,另外還有許多民間文化機構……不要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每年11月的校際朗誦節,參加的同學也有18萬之眾」。
傳統文化結合現代生活
施仲謀教授認為,加深本港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是當務之急。他認為,教育當局提出加強學生學習文言文是好事,因此,教大開始在初中推廣學習《論語》,現在已有17間中學作為實驗學校。
他強調,《論語》的學習須結合現代社會,舉例說,〈學而〉篇有云:「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解作「所學的能夠實踐,不是很開心嗎?有客自遠方來歸附(施行仁政的)你,不是很值得高興嗎?有才能暫時不獲賞識而不氣餒,豈不是真正的讀書人嗎」?他認為,霍韜晦教授生前一直強調的「生命教育」、「性情教育」,與《論語》的主張其實是相通的。
施仲謀教授說,儒家論待人處世之道,可以結合現代生活。例如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不但是盡忠職守,或者精忠報國,正如朱熹所言:「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謂之恕。」盡職做好本份便是忠,恕亦不僅是寬恕,正如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是一種同理心,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這些道理,可以通過故事跟學生研討,從而使他們明理。」他說:「接觸《論語》,可以提高文言文的水平。」若從初中便接觸文言文,DSE「死亡之卷」便不用怕了。
施教授又說,除了《論語》、《三字經》、詩詞、歷史等都可「活化」學習,例如教育大學的「看動畫‧學歷史」,以一糸列動畫短片,介紹10位歷史人物(孔子、屈原、張騫、張衡、杜甫、文天祥、李時珍、康熙、孫中山和蔡元培)的生平及正面素質;讓學生愉快地學習。他還透露,「看動畫‧學歷史」第二輯將於9月推出,讓點點滴滴的推廣工作顯出文化的力量。
做真實的自己,推己及人
92歲的唐端正教授每次演講都有震聾發聵的效果,今次也不例外,他指出,「動」的文化才能產生力量,中國文化的「動」力來自「天道」,不僅動物會動,植物甚至礦物,也是「動」的。動物的「動」來自本能;人類的「動」來自「心情願力」,這種願力是一代接一代,形成文化的動力。
「大體上,中西文化都在『動』,」唐教授說:「西方文化的『動』,比較着重生命的理性,憑着理性成就客觀的知識;中國文化主要是『人性』在動;西方文化取得偉大的科學成就,入水能游,上天能飛,飛到月球,飛到火星,令人嘆為觀止,這種文化力量無疑很偉大,但這種力量是對客觀世界的了解,對於如何成長生命、實現生命中的價值和理想,這方面的『動』,中國人很偉大,孔子提出的『仁』,就是忠恕之道。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很簡單,就是一個『恕』字,『恕』就是推己及人,以真實的自己顯出同理心,盡己謂之『忠』,做到真實的自己,才能推己及人。」
「所謂『王道』,說的就是推己及人,得到天下人心,謂之『王道』。中國人就靠這個『王道』,從黃河流域,到56個民族傳承一個中華民族,這種力量跟西方人講科學並不相同,西方人的科學成就偉大,但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言,西方人對人生沒有正確的方向,而這正是中國文化的長處」。
忠恕之道,匡正文化危機
他又批評,西方文化在獲得力量後怎樣用呢?「不僅歐戰(一戰)是西方文化主導,二戰也是西方文化主導。科學的力量,沒有另一種力量去駕馭它,於是一戰、二戰,到今天還可能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羅素說,第三次世界大戰用什麼武器,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的武器,是石頭!一切文明毀滅後,留下的只有石頭了!這是文化的危機,所以,這個世界需要從人心,從忠恕之道產生力量來糾正、引導這個世界;科學和人心的力量應該取得平衡」。
他慨歎,西方自從出了「進化論」,便相信「強存弱亡,優勝劣敗」的道理,不相信「天下一家」、「天下為公」;中國人「講道德,說仁義」,可是西方列強「不吃這一套」,是否講道德說仁義「沒有力量」呢?「今日中國如果掌握到客觀知識的力量,再來講道德說仁義,你會不聽嗎?所以,窮光蛋總是被人欺負,講道德說仁義沒有用,不是說仁義產生的力量沒有用,只因為我們沒有『護法』,不能『衛道』」。
唐端正教授指出,孔子殁後,駡孔子的人不知凡幾,「墨子罵孔子,道家罵孔子,莊子也罵孔子。你們説,文化大革命『批孔』很厲害嗎?差得遠了!中國人早就罵孔子,但孔子可不是弱者,(子貢問政)他說要『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今天,若果我們有『護法』,你入去大雄寶殿之前,(天王殿)還有四大金剛呢!不要以為慈祥便沒有力量」。
文化力量,在自性中產生
他又說:「唐君毅先生認為,不管儒、釋、道、基督、穆罕默德,都有『宇宙性之神聖心體』,所以儒家講『性善』,要對人性有信心,要對人類文化有信心。《六祖壇經》云:『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文化的力量就在『自性』中產生,今日的世界處於動盪之中,人類文化在『自性』與『人性』之間要取得平衡,世界其實也在進步中,一戰給帝國主義敲響了喪鐘;二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今後呢?我們要有信心,要將傳統文化的優點說出來,人類畢竟有理性,有人性,到了危難當頭的時候,必然會有所反省;我們始終相信,世界不會像羅素所想那麼悲觀,《易經》屯卦的卦辭曰:『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因此,要有信心,又要忍耐,堅貞自持,必得亨通」。
唐教授最後指出,我們必須認識這是一個變動的時代,是需要產生新領導的時代,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毅力來面對。「唐君毅先生講中國文化,指出中西文化結合,實為天造地設;法住提倡『文化回歸生命,讀書長養性情』的生命之學,也就是中國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