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如何應對新一波教師移民現象

教育界如果真的出現離職或移民現象,按現實的情況, 完全是可以應付得到的。要記住,教師是一份薪高糧準, 十分穩定的工作,是特別受到求職者歡迎的, 尤其是在遇上經濟下滑的境況。

最近某教師組織發表了一個網上教師意見調查結果,在9萬多位會員當中,有1178人回應,其中表示計劃離職或提早退休的有19%,傾向離開但未有具體計劃的有21%,整體上約有一成已經或將在本學年結束時離職。部份報章以有40% 老師離職作為大字標題。

這個調查引發不少評論,有認為樣本太少,不足以反映老師整體情況。有認為這不是一個統計學上的「 分層隨機抽樣」的調查,所以結果不夠準確。教育局的回應是:局方的每年全港教師調查,教師流失率穩定,老師是基於不同原因離職的,如:轉校、退休、進修等,每年人數有所浮動是正常的現象。又指「 本局未能評論其代表性及可信程度」,提醒要小心「 避免被人誤導」。

其實每年老師遞交辭職信是在5月底或7月底前,而在5月初,學校一般會詢問老師的明年意向,以做人手規劃, 因此已經大致掌握了離職數字。這個調查如果是以幼稚園、中小學及特殊學校的校長為對象,加起來總共2000多人吧, 結果可能更為準確。這個組織也許太心急了,如果在9月新學期開始,看看教育局正式的調查, 教師的流失率如何,一目了然,到時去做評論也未遲呢!

近期移民增加 學校影響有限

香港過去兩、三年經歷重大的社會激烈分化,不同人有對立的思想、立場和行動,過去一年又爆發前所未有的新冠狀肺炎疫情,人心動盪是必然的。再加上一些西方國家提供了移民的種種方便,最明顯的例子是英國,持BNO護照者較以前更容易移民。可想而知,移民的人士是一定會增加的。

筆者一個不正式的調查,遇到中小學校長便私下問他們校內的移民人數,部份也表示是較以往為多。無論如何,教育界如果真的出現離職或移民現象,按現實的情況,完全是可以應付得到的。要記住,教師是一份薪高糧準,十分穩定的工作,是特別受到求職者歡迎的,尤其是在遇上經濟下滑的時候。

讓我們回顧一下,在回歸前的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香港真正出現過一次移民潮,當然也波及教育界。當時正值香港適齡學童大增,政府要不斷建立新的中學和小學, 在一些新發展地區,例如元朗、屯門、大埔等等,學校需要擴班, 新校陸續落成,都需要新老師入職,但當時有一定數目的老師移民,而大學畢業生的人數遠遠不如現在那麼多,所以在這段時間,校長的苦惱就是如何找到合適的老師。

但對老師來說,想轉校或者新入職的卻是機遇處處, 隨時可以有幾間學校受聘的機會。筆者自己在80年代中後期轉了兩次校,首先在一間成立了短短一年的學校任職,兩年之後又轉去一間新開辦的學校。在遞交辭職信的時候,發現有不少同事在等待進入校長室,當年辭職的同事就有差不多20人。

教師薪高糧準  不乏新血加入

然而今天的情況是完全不同了。首先是適齡學童人口劇減,小學經歷過縮班殺校的階段,中學也面臨過大幅減班的情況。人口向下的趨勢未減。學校根本不需要聘任太多老師。其次,十多年以來,大學畢業生數目不斷增加,教師被視作一份荀工,所以求職者眾。現在新入職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平均在$15, 000元左右,而老師人工是和政府公務員薪酬掛鉤的,新入職的按第15點計算,是31750元,如果持有教育文憑就是第17點,即35040元。即使是當合約老師或者教學助理,也有近20000元或更多的月薪。因此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是不愁沒有新老師入職的,學校也不用擔心請不到合適的老師。 當然個別學科是比較難找的,例如英文科。

另一個可以參考的資訊:最近在深圳新辦了一間港人子弟學校,是由香港的培僑教育機構統領的,在香港招聘老師時收到二千多份應徵信, 所以在很短時間已經聘請足夠老師人數了!另外一間在廣州新辦的港人子弟學校也正在招聘老師,估計反應亦會很踴躍,因為這兩校開出的條件和待遇就是和香港看齊,甚至更優。一位資深的小學老師就曾請我當他的諮詢人,他是看好在大灣區的發展前景,而打算加入內地教育界的行列。

此外,每間學校仍存有不少想轉為常額老師的合約老師,以及轉為教師的教學助理,當一間學校出現空缺時,校長一定先會考慮校內的同事,因此真的有人辭職,這個空缺首先就給他們填上了。筆者一位中學教師朋友,急欲轉校,寄出多封求職信,可惜至今一直未有回音,正在着急着呢。可知可供學校選擇的人才是不少的。擔心老師大量離職或移民去眾,會影響學校教學質素,相信是有點過慮吧。相反,學校有空缺,校長正確把握機遇,根據學校需求,重新規劃人手,補充新血,並讓同事有轉職向上流的機會,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況且,在教育市場內,教師本來就是供過於求的。

學生退學人數增加  直資學校影響較大

最後,筆者想提出的反而是因為移民人數增加,導致部份學校學生退學數字上升的問題。對官立和津貼學校來說影響不大,學校可自行決定是否接受或接受多少學生插班,因為政府對這些學校的資助是以班數,而不是學生人數去計算的。例如一班30個學生,離開了五個,政府撥款沒有因此減少。

但對於直接資助學校來說則影響比較大,因為政府是按照學生人數去資助的。學生退學多了,自然學校收的學費及政府給予的資助亦會減少。用以上例子來說,少了5個學生,如果不去填補的話,就會損失不少學費和資助。如果全校流失了30位至40位學生,影響也不少。可能大家都有發現部份直接資助學校,包括若干知名度高的,也刊登了招收插班生的廣告,就是這個原因。

這些學校多了插班生,就表示其他學校少了學生,於是整個學界就在進行一個音樂椅式的操作,即是學生是一級一級地往上移,在總體學生人數不變甚至減少的情況下,這一場零和遊戲中的輸家就是處在中層或者底層的學校,學生流失情況是會増加的。這點當局必須正視。

對直資學校來說,如果當流失的學生不能全數補充的話,學校的支出多而收入減少,其中一個節流的方法,就是削減高薪人手而補回年輕的、薪水較低的老師。最近一位在直資任中層的老師向我訴苦,說學校管理層開始在勸退資深的同事讓出教席而以比較少的工資去聘請新晉老師。

直資學校是每年續約的,一般表現不錯的,而學校又可以負擔得來的話是不會輕易終止合約的。 但遇上學生不足,收入減少,就有另外的處理了。類似情況在商業社會十分普遍,但在學界卻較少出現。學校和資深老師如何能夠走出這個困局,也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曹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