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哲學──若非整個社會哲學──的核心理念就是自由和多元。我的最終教育願景是所有教育私營化,把教育的選擇權還給家長、子女和辦學團體。我不知道這個願景能否在我有生之年實現,但現階段也有一些可以做的事情,例如鼓勵在家施教(homeschooling)。
先不說19世紀前的絕大部分教育都由家庭而非政府控制,近代亦不乏在家施教的成功典範,例如英國大學者 James Mill 在19世紀便在家培育出曠世奇才 John Stuart Mill。今日美國所有州份都容許在家施教,四奪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的 Reid Barton,在小學三年級起就在家受教,然後入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研究院。
在香港,根據教育局早前回應郭榮鏗議員的立法會質詢,教育局不鼓勵以在家施教取代學校教育,並會透過家訪等方式評估相關個案,以決定是否發出入學令。目前全港共有25個在家受教的學生。
記得陳智思先生跟太太成立了一間私立小學,以我最後所知,學生只有他們的兩名孩子。陳智思伉儷勇於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使我十分敬佩。如果當局放寬在家施教的限制,無力開辦學校的中產家庭也會有自由教育孩子的機會。
因材施教發展志趣
在家施教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因材施教。不同孩子適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習步伐、時間分配等等。家長是最瞭解子女個性的,即使不能親身授課,也可按孩子的需要安排私人導師。在家施教更可引導孩子多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無需疲於應試。畢竟基礎教育的意義在於培養思維和視野,而非科目內容本身。知識海洋如此浩瀚,憑什麼要所有孩子都學習同一個小部分呢?再者,在大班學生前面授課的老師往往給人權威的感覺,而家中的家長或導師則較能跟孩子平起平坐地交流,有助培養孩子批判思考。
在美國,很多人不滿學校課程的「統一核心標準」(Common Core)太過死板和愚蠢,加上資訊科技發達,教材流通,中小學階段在家施教越趨普遍,佔了全國學生的3%。家長們更組織了不少「在家教育合作社」(homeschool cooperatives),讓孩子互動交流,發展社交。當中許多學生都成功進入大學,跟主流教育銜接。
我自己也有考慮將來讓孩子在家受教。跟妻兒一起設計出最適合孩子的課程,是多麼美妙的事情!當然,首先要找到一個同樣樂於花時間在子女身上,興趣和才能又跟我互補的賢妻良母。
原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