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於2020年底發表《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國家研發經費投入總量每年遞增,2019年達至22143.6億元人民幣,比前一年增加了12.5%,投入為GDP的2.23%,接近歐盟平均水平。總體而言,儘管過去5年環球經濟充滿不穩定因素,「十三五規劃」科技篇基本上全面達標,令科技工作者鼓舞。
中國大型科研項目獲突破性成果
中國在科學探索工作上一直默默耕耘,「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奮鬥者」載人潛水器等大型科學項目取得突破性成果,全球矚目,而應用科學方面的成就也不遑多讓:在醫療方面,「方艙醫院」是新冠肺炎病毒爆發期間特別設計的臨時醫院,由一系列具有不同醫療或技術保障功能的方艙組合而成,在抗疫工作中大派用場,令國家能在很短時間內把疫情控制;在環保方面,完成污染防治的階段性任務;在保育方面,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力度,包括長江、黃河、海岸帶等重要生態系統。
另外,政府大力推行數碼經濟,網上購物、在線學習、居家辦公等數碼應用,在去年疫情期間被市民廣泛地使用,國內外市民均獲益不淺。
在國際不明朗的大局下,中國近年在推行各項科技發展任務的過程中挑戰重重,不過中央政府並無半點鬆懈,堅持把任務做到最好,成效全國產、學、研各界有目共睹。與此同時,政府也不忘從過程中學習,找出工作不足之處,經分析後提出改善措施,為未來「十四五」科技工作鋪路,務求達至精益求精。
醫學界在疫苗研究工作上亦屢創佳績。疫苗除了能夠供給國民接種之外,中國更無條件地與其他國家分享,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新冠病毒全球肆虐,全球領悟到病毒可能與人類永遠共存,無法消滅,因此抗疫工作是持續不斷的,並且是全球性的問題,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可以獨善其身。中國一直倡議世界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疫苗研發工作上願意與國際合作,分享成果,共同抗疫,這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重點任務。
促進數碼經濟發展完善管理制度
促進數碼經濟發展同樣是「十四五」規劃的重點。然而,從傳統實體經濟轉化為創新數碼經濟,牽涉不少非常態的考慮,殊不容易。過去幾年社會環境因素對中國推行數碼經濟是有利的,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例如很多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為了維持社交距離,實施彈性上班、家居辦公等安排,充分體現「智慧辦公室」的便利。又例如,「點對點網絡借貸」(P2P Lending)以去中央化(Decentralization)及共享經濟(Shared Economy)模式,大大提升金融商務效率。
但數碼經濟引發顛覆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衝擊傳統市場體制。以數碼金融領域為例,不少金融服務是由科技公司主導。創新科技無疑可以加快交易效率,但加速之餘企業也不能罔顧既定的治理規則,可是這類錯配的情況經常發生,在操作上構成莫大風險,導致用戶無辜蒙受損失。「十四五」規劃期間,中央政府將「着力提升發展質量效益,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首當其衝就是完善數碼經濟管理環境及制度,觀乎去年底螞蟻集團上市被煞停,便反映出國家在這方面的決心。
中美貿易戰近年如火如荼,美國政府不停出招打壓中國,加徵關稅、斷供先進芯片、禁止提供前沿科技等,打壓手段層出不窮,中興、華為、中芯國際、數字跳動等華資跨國巨擘皆是受害者,被嚴重打擊。美國的霸凌行為,令中國更深刻地體會到科技自主的重要性,必須自己親手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絕對不可把「卡脖子」技術假手於人。因此,「十四五」提出「制定實施基礎研究10年行動方案,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方向。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所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重點要求國家科研人員「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筆者認為,本文針對國家科技發展方向的分析,會對香港科技工作者有一定幫助。再者,在《港區國安法》的保障之下,完善選舉制度的工作即將落實,香港社會便會回復安寧,經濟逐步復甦,屆時香港產、學、研各界可以集中精力,朝着「十四五」規劃的目標,深化與內地科創合作關係,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