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說二十六:大畜卦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大畜卦由艮卦和乾卦組成,上「艮」下「乾」。「艮」為山,「乾」為天,所以說「山天,大畜」。
「畜」,同「蓄」,積蓄的意思。以前談過的小畜卦,是小的積蓄,現在談大畜卦,便是大的積蓄。
《大象傳》說:「天在山中」,一般的觀察,明明是「天在山上」,怎樣可構成一個「天在山中」的圖象呢?歷代的易學家,都嘗試來解釋這個「天在山中」,你看哪個較精彩呢!
比較早的有竹林七賢中的向秀。他說:「止莫若山,大莫若天,天在山中,大畜之象。天爲大器,山則極止,能止大器,故名大畜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他的想像是,天是極廣大的,而且天的活動有點像水,是流動的。而山也是極廣大的,能夠止遏流動的「天」。流動的「天」被止遏在「山」的範圍之內,便累積起來,因此形成「大畜」之象。這個聯想便像一個由「山」和「天」組成的大水庫。
「山」和「天」組成大水庫
宋朝的朱震《漢上易傳》說:「天在山中,以人所見為象,猶言水中觀天也。聖人論天地日月,皆以人所見言之,天大無外,而在山中,其所畜大矣。」他的聯想是一個人坐在四面環山的地方看天,便見天「蓄」在山之中了。成語中有「坐井觀天」一語,他的理解就是「坐山(窩)觀天」。
宋朝另一位學者俞琰說:「今人以九霄之上,日月所麗處為天,遂疑天不在山中,殊不知地之上虛空處,皆天也。大凡掘一尺地,則有一尺天,是故井中有井中之天,洞中有洞中之天,室中有室中之天,山中有山中之天,何必以九霄之上乃為天哉。小而壺中甕中,亦莫不有天,又何必以天不在山中為疑哉。」(《周易集說》)他把一切虛空之處視為「天」,「天」可以在井中、洞中、室中、壺中、甕中,當然可以在「山」中了。
朱熹索性不去解釋,他老實地說:「天在山中,不必實有是事,但以其象言之耳。」(朱熹《周易本義》)他的意思是,不必在自然界中去找「天在山中」,只看這「艮」、「乾」兩卦的象便算了。(其實王弼注、孔穎達疏的《周易正義》,也沒有解釋「天在山中」這個象。)
從俞琰的話,可以聯想到《老子》中「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一語。「無」就是虛空之處。總之「器」有虛空,便是「天」在其中,便能蓄物。所蓄者大,便是「大畜(蓄)」。
積蓄道德修養和治理能力
這便要說到蓄什麼的問題。《大象傳》辭說:「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蓄的必須是與「進德」有關的東西,具體來說,便是「前言往行」。《荀子‧勸學》中有句:「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大象傳》所說的「前言往行」,當然是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言之行了,因為這些「前言往行」,都是與「畜德」有關的。這裏還要一提「多識前言往行」的「識」字。這字讀「志」,記在心中的意思。如果「左耳入,右耳出」,便不是「識」。《荀子‧勸學》中另一句話,提到君子之學。他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入乎耳,箸乎心」,才是「識」。
六十四卦中有小畜,有大畜,有什麼分別呢?小畜卦的《大象傳》辭說「懿文德」,不過文章才藝,這裏說到「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涉及道德修養,甚至治理國家的能力了。沒有積蓄,徒有能力,仍不能成事,《莊子‧逍遙遊》中便有一個故事,說到這個問題。
故事說,極北的地方,有一隻大鵬鳥,牠的背有幾千里寬闊,翅膀一展開,便像垂在天邊的雲。這隻大鵬鳥,雖然有堅強有力的翅膀,但是每年要往南海旅行時,仍得耐心等待六月強勁的海風,才能乘勢飛起,上九萬里的高空,往南飛行。莊子總結這故事說:「風之積也不厚,其負大翼也無力。」因此,「積(蓄)」對成就事業是很重要的。大鵬鳥積蓄的是「風」,君子要積蓄的便是通過前言往行而得到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