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何時成了專門的治療手段?用作對應認知障礙、智力障礙、思覺失調、情緒抑鬱,以至各種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筆者喜歡栽植各種花草,就是喜歡,估計不是在自我療傷。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菩提
學校現場,總有些許餘地,或在校舍側旁,或在操場一角,或某片平台,以至天台,皆可闢作園圃。鼓勵師生栽植菜蔬豆果,學生們每天有序而勤快的照護,不出數月,各種作物輪番採收;也可成為班會活動,學生組織分工,群體協作。個別教師,在課餘空檔,遊走於花果作物之間,投入的喜悅,不減學生。
種植同時,也可開闢魚池,用作魚菜共生系统,開展STEM教育項目。或餵養觀賞的錦鯉,或養殖食用魚,搭配種植水生蔬菜與香草。
露天栽植,涉及泥土配置、澆水、除草,以及病蟲害管理、遮陰日晒、防風避雨。也要學習環境保護,泥土、用水、盛器、廚餘或枯葉堆肥,如何循環再用。
栽植過程,是人與植物與自然的配合,觀察天氣,留意氣溫,關注陰晴風雨,必不可少。
至於戶內的,學校場所如校務處、大堂,或一般的家居室內、辦公室,皆可養植盆栽;或土種,或水栽,用作點綴擺設、綠化環境、淨化空氣、優化生活。
案頭小擺,簡約如一叢文竹,或數片蘭葉,已可展現生機與個性,如佛家所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自然栽植感受生命繁衍
引導學生栽植,可以是一人一盆栽,鼓勵學生在家照護。也要發揮校舍空間與學校教育的條件,施行園圃種植。較直接從收成入手,看得見,吃得到的蔬果容易吸引學生,如生菜、蕃茄、蘿蔔、四季豆、辣椒、地瓜葉等;喜歡烹調煮食的,栽種辛香草料,如薄荷、羅勒(九層塔)、百里香、迷迭香、茴香、蔥蒜等。
栽植過程,自然感受生命的繁衍與周期;以為凋萎的,可以長出葉芽花苞,或者神奇地從土裏再冒出枝莖。園圃引來蟲鳥,接觸泥土與植株的過程,這靠近自然的質感、氣味、聲音,是感官的不同接觸,以至體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的理論。到了1999年,增加補充提出自然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當代社會,環境保護不單止是行動,也成了價值觀,以及國際間紛爭與聯結的熱議項目。
升讀大學的年輕人,選讀環境科學、環境研究的不在少數。反映人群中性向喜歡了解並探索動植物、大自然環境、注重生態保育的大有人在。自然智能強的人,喜好及接觸動植物、地質岩層、海洋生態,或各種不同的自然物事,從而優於辨別、歸類、觀察、實驗等,在農業、養殖業、生態環境和自然科學方面有較強的志趣與能力。
這種志趣與能力的培養,在中小學階段,以至早在幼兒教育階段,需要足夠的重視與具體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