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卦(山地剝)──山體剝落,附在地上

剝卦的《大象傳》辭給了很好的解釋:「山附於地,剝」。傳統的解釋,都是把這個卦象代入政治環境,把「地」作人民的象徵,「山」作統治者的象徵,能夠安養人民,統治者的位置才能安穩。

分說二十三:剝卦

《象》曰: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剝卦由艮卦和坤卦組成,上「艮」下「坤」,「艮」為山,「坤」為地,所以說是「山地,剝」。

卦名「剝」字無特別難解的意思,簡簡單單地解作「剝落」、「剝蝕」便很妥當了。

山和地,怎樣能會出「剝落」的意思呢?《大象傳》辭給了很好的解釋:「山附於地,剝」。這裏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是句中的「附」字。

高亨說:「山處於無日不在剝蝕之中,然不致崩潰者,以其依附於地。」(《周易大傳今注》)他把「附」字解作「依附」。《周易集解》中,分別引了兩個人的話,對「附」字的解釋卻有不同。書中引陸績(三國時期易學家)的話,說:「艮為山,坤為地。山附於地,謂高附於卑,貴附於賤,君不能制臣也。」這個解法仍是「依附」,但重點在「依」字,說「君不能制臣」,要「依賴」着臣下。同書引虞翻(三國時期易學家)的話,說:「山高絕於地,今附地者,明被剝矣。」這話是指山體不再附在山上,而附在地上,即山體因剝落跌下而附着於地。這個「附」字,分別解作「依附」、「依賴」和「附着」,那一個最有道理呢?

虞翻的說法,正面地描繪了「剝落」、「剝蝕」的景象──山體被剝蝕,沙石跌落到下面的地上。這個說法,能直接解釋到卦象和卦名。孔穎達《周易正義》正是採用了這個說法:「山本高峻,今附於地,即是剝落之象,故云『山附於地,剝』也。」

「厚下安宅」才能防於「剝」

至於從「剝」之象而得到的啟發,大家的意見比較一致,大概都是從中國傳統中的「民本」觀念去解釋,程頤的話可為代表。他說:「故上之剝必自下,下剝則上危矣。 為人上者知理之如是,則安養人民以厚其本,乃所以安其居也。 《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伊川易傳》)這是把「地」作人民的象徵,「山」作統治者的象徵,能夠安養人民,統治者的位置才能安穩。

《周易正義》說:「剝之為義,從下而起,故在上之人,當須豐厚於下,安物之居,以防於剝也。」這句話雖然和程頤的說法沒有太大差別,但它多了幾個字,就是「以防於剝也」,較能直指這句《大象傳》辭的焦點。

傳統的解釋,都是把這個卦象代入政治環境,其實我們也可以代入實際的城市環境中,譬如香港有很多斜坡,在下暴雨的時候,會出現山泥傾瀉,這就是「剝」的現象。我們怎樣做呢?就是在各個有潛在危險的斜坡上,築起護土牆,使不致滑坡,上面的建築物不致陷入危險,這就是「厚下安宅」的具體做法。在一個企業中,上司善待下屬,下屬自然盡心工作,做出成績,自己的地位也得以穩固,這也是「厚下安宅」的一個現實例子。

這則《大象傳》辭,也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它不用「君子」、「先王」,而用「上」字,全本《大象傳》,只有這一個例子。俞琰解釋說:「謂之『上』者,凡居衆人之上者,皆不可刻剥其下,非但人君為然也。」(《周易集說》)那麼這《大象傳》辭的教訓,遍及所有「居眾人之上」的人,包括校長、經理、組長、工頭等等,更有普遍意義了。

 

布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