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學習日本茶道,她邀請我觀摩一下,我也趁機學習學習。展覽名為「千家十職」,內容介紹現時日本最有名的茶道流派裏千家和十種茶道用具的細工藝術,故稱為「千家十職」。十職分別是:茶碗師樂吉左衞門、釜師大西清右衛門、塗師中村宗哲、指物師駒沢利齋、金物師中川淨益、袋師土田友湖、表具師奧村吉兵衛、一閑張細工師飛來一閑張、土風爐燒物師西村(永樂)善五郎和竹細工柄杓師黑田正玄。以上十個家族,以世襲的稱號作為家元(當主)的名稱,正如中國的百年老商號。看到很多手工細膩的茶道用具後,我便想追查一下最初作藥用的中國茶,什麼時候演變為禪茶,又什麼時候成為日本的茶道?
茶為藥,最早見於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書中有云:「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明代李時珍在《本草拾遺》一書中也說:「茶為萬病之藥。」修禪的寺僧有過午不食的戒律,是在太陽到正中午後,一直到次日黎明,這段時間是不允許吃東西的,但可以飲茶。所以,茶在禪林得到重視。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錄》中對北禪宗神秀的漸悟派習茶情景有這樣的描述:「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這是禪茶的開始。
而當時大唐天子武則天崇佛,奉神秀為國師,時有禪茶論佛之會,於是禪茶之風在禪林大盛。日本羨慕大唐盛世,遣使派僧到中國學習中華文化,日本寺僧也把禪茶文化帶日本。唐末,北禪宗已經式微,南禪宗六祖惠能的頓悟派卻得到發揚光大,發展出五派七流(宗),其中當頭棒喝的臨濟宗派相當風行。
日本隨唐衍生茶禪一味
到棄武崇文的宋朝時,禪茶仍甚流行,喫茶的禮儀、行法更成為禪門中重要的一環,當時日本仍有派使者和僧人到中國學習,其中一位是榮西禪師,他把宋朝的茶種子、茶具和喫茶法帶回日本。和榮西結緣的著名禪師圓悟克勤,他的《碧岩錄》裏悟出「茶禪一味」之道,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贈予榮西,圓悟的手書原跡至今仍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內,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禪一味」的說法。禪是一種心悟境界,人用心去感受禪茶的甘苦而得禪意,心悟,是為「茶禪一味」。
榮西第二度入宋時,往赤城天台山,隨臨濟宗黃龍派第八代嫡孫虛庵懷敞禪師學禪。數年後,得虛庵禪師的印可,繼承臨濟正宗的禪法回日本開枝散葉。榮西更在天台山取道邃法師所栽之菩提樹枝,交付商船運回日本,植於筑前國(福岡)香椎神祠。榮西說:「我國未有此樹,先移植一株於本土,以驗我傳法中興之效,若樹枯槁,則吾道不行。」由此可見,榮西不但把菩提樹,還把「當頭棒喝」令人頓悟(霎時悟道)的臨濟禪宗引入日本。老一輩的讀者還記得,七八十年代一齣日本卡通片《一休和尚》嗎?片中一休和尚經常拿住敲木魚的木槌去敲別人的頭,這就是傳承臨濟宗助人開竅的手法之一。
榮西禪師歸國後,便在鎌倉壽福寺、博多聖福寺、京都建仁寺等寺院,設立每日修行中喫茶的守規。榮西之後,還有南浦紹明、道元、清拙正澄和村田珠光等禪僧繼續以中國禪茶禮法為本,把禪茶在日本寺院發揚光大。當中南浦紹明禪僧更把中國江南禪林之冠,列「五山十剎」之首的臨安(今日杭州)徑山寺循用的「點茶」、「茶會」、「茶宴」引入日本寺院。到16世紀,由日本茶聖千利休居士總結歷代茶道精神和禮法,創立了日本茶道,提出「和敬清寂」作為茶道行規,流行至今。
喫茶去不要執着塵世
茶道的茶室經常掛上「喫茶去」的書法或其他有道高僧的書畫,這是茶道必備禮法之一。「喫茶去」有什麼含意呢?這要說一椿「喫茶去」的禪門公案了。據《景德傳燈錄》記載,唐末五代,兩個行腳僧慕名到河北趙州禪師的寺院,向他請教修行開悟之道。趙州禪師不答二人的問題,只問二人有沒有來過這裏,一個答有和另一答沒有,趙州禪師都對二人說:「喫茶去」。身邊的寺院監院也不解,便問趙州禪師。趙州禪師突然大喊一聲:「院主!」,監院應聲回答,趙州禪師也讓監院「喫茶去」。這個公案,如何解讀呢?
先看趙州禪師的師承。趙州是屬襌宗五派之一的臨濟宗,此派顧名思義以「當頭棒喝」式令參禪之人有所頓悟,勸人不要執着塵世必有悟道之法,而四處求其法,方能得到解脫悟道。我記得《金剛經》訓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好一個住字,心裏如有東西住着佔着,怎生佛念呢?心要「空」,人要「捨」,才會「有」,才會「得」。所以六祖惠能頓悟時唸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相濡愚頓,毫無慧根,只想到:「佛偈塵沾明鏡台,禪詩文字障跟來。應無卦礙應無住,始得隨心隨喜栽。」我還是喫茶去吧。
喫茶,吃茶,有分別嗎?沒有,因為喫吃兩字互通的。喫字,《說文》解食也,而《正韻》解飲也,即喫字可解食或飲。唐人喫茶時,會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後用茶碾將茶餅碾碎成為粉末,放到水中去煮。至今日本茶道仍用綠茶末作湯,是傳承唐風。廣府人不說喫茶,愛說飲茶,如果大家說喫茶,有古雅之風。
寫完茶道前世,今生又如何呢?請看拙作下一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