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中心無聲消逝

教師中心成立於1989年,剛在去年慶祝成立30周年。之後教育局宣佈將於今年9月停辦教師中心。作者建議,教育局可以舉辦一次集思會,邀請長期擔任教師中心義務工作的校長及老師們一起參與。

教師中心成立於1989年,剛在去年慶祝成立30周年。之後教育局宣布將於今年9月停辦教師中心。蔡若蓮副局長在1月28日題為〈教師專業發展與時並進〉文章中提到:

回顧過去, 30多年來香港教師中心積累了豐碩的成果, 而隨着教師發展進入新階段, 教師中心作為專業發展平台的歷史使命也告一段落。 我們決定由今年9月起停辦教師中心,感恩前行者的耕耘,秘書處會整理其積累下來的寶貴資源及優秀的教硏成果,上載到教育局網頁,供大家瀏覽…….至於第24屆資管會選舉則無需進行, 秘書處會在局外人士的見證下,把已收到的「投票結果回覆表」及「選舉回條」銷毁。

2月10日,筆者和羅慶淙校長、胡小玲校長被邀見證整個選舉表格的銷毁過程。之前的四年內,我和羅校長也作為監察員,見證了兩屆教師中心選票的開票和點票程序。再往前追溯,筆者有幸在1987年至1989年期間,與眾多教育界前輩、友好參與教師中心的籌備,並出任第一至四屆(1989至1993)諮詢管理委員會的常務委員。可以說, 適逢其會,有一定程度的參與。教師中心如今已經完成歷史的任務,值得留下一些感想,提出一些建議。

回歸之前的1981年, 香港政府邀請了一個由四人組成的國際教育顧問團,到香港進行全面的教育檢討,翌年完成報告書並提交政府。這是香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建議大部份被政府採納,其中一項就是成立教師中心。1984年,教統會發表第一份報告書,正式提出成立教師中心。1987年進行籌辦,1989年6月10日在北角百福道4號開幕,於2006年遷到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內繼續營運。

教師中心經驗值得總結

教師中心成立的目標是:發揮專業精神,凝聚同儕互勵,持續終身學習。中心設立了一個三層的管理架構:由72人組成的諮詢管理委員會、由15人組成的常委會,以及幾個不同的專責工作小組。

曾經出任諮詢管理會成員的,不乏教育界代表性人物,舉例來說,早期的主席就有程介明、陳建熊、張百康、何景安、梁兆棠、譚秉源等。委員當中例如司徒華、何國鏇、何景安、李思泌、勞國維等,都已經辭世了。其中一些人士可能大家陌生,但翻查教育資料,可以知道他們在教育領域有個不同程度的貢獻,例如勞是當年在《華僑日報》撰寫教育評論的早期作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何景安老師。他曾經當過三屆的中心主席,剛於去年逝世。去年慶祝教師中心成立30周年,頒發了長期服務獎;20年以上的獲獎者有五位,包括何景安(30年)、梁兆棠(30年)、楊沛銘(27年)、徐慧旋(25年)和黃冬柏(20年)。另外服務了10至19年的有30位。能夠長年累月以義務形式參與教育服務,殊不簡單。

何是教聯會和高齡教育工作者聯會的元老、多個教育團體的委員,30年以來積極投入教師中心工作,令人敬服。梁是校長議會代表,楊徐兩位是學科團體的主席,而黃則是教評會執委,也是同文。由此也可以看到中心涵蓋了不同教育團體的代表。

要總結教師中心30年的成果,也許要更加資深的委員去進行。 筆者建議教育局可以舉辦一次集思會, 邀請以上34位長期服務獎的得獎者,加上歷任主席和副主席參加,藉此檢視教師中心的發展歷程及工作成果,以供日後教育界的參考。教師中心的停辦,教育界的迴響不多,好像就似無聲消逝, 筆者對此事感到惋惜和難過!

中立的教師自治組織

以下兩項是筆者認為教師中心比較珍貴的實踐成果,其實可以用另外一種形式在日後延續下去:

(一) 運作形式與組織架構

教師中心的理念是建立一個中立的,無階級分野的教師自治組織。 中心不但為教師而設,也由教師自行管理,並由教育局提供場地、資源和秘書支援服務。30年以來,中心委員與教育局合作無間,舉辦了大量的專業發展活動,包括各種形式的培訓、考察、研究,以及身心健康的班組等等。教育局和教師團體的成員建立了緊密而和諧的關係,其實是值得更深入地延續和發展下去的。這就要視乎當局是否重視這種關係了。

中心的三重架構都是由教師組成的。諮詢管理委員會的72個成員當中,除了兩位是教育局的官員外,一半是由老師直接選舉產生,另一半是有教育團體互選產生的, 其代表性是比較高的。教師中心選舉涵蓋了各個類別:官立、津貼、直資和私立;中學、小學、幼稚園、特殊教育的老師,都有選舉和被選舉權。

教育團體得分為七類,包括師資培訓機構、辦學團體及學校議會、校長團體、教師工會、學科團體、教育評議及研究團體、其他教育團體等。可以說,現存教育團體都已經包含在內了。這種組成和選舉方式,均有一定的專業、民主和法理考量。在整個選舉過程中做到公平公開公正,各層次的會議也是有序平和地進行,各項活動牽涉不少人力資源,但全部都是義務工作,並且排除了政治和其他利益的干擾,這是值得肯定並且可供日後相關組織參考的。

(二)新教師研習課程,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會議

在中心成立之前幾年,香港數理教育學會和大學畢業同學會等團體已經開始舉辦新入職教師的研習輔導活動,教育評議會成立之後也有組織這類活動。有別於大學教育學院的理論導向課程,新教師研習課程更加注重實踐經驗的分享,並且是以前輩、同行者的身份去作出傳承,包括學科的課程與教學、課室管理、班主任角色等等。新老師在沒有壓力底下,盡情吸收前輩的經驗,並且可以同一科的老師互相聯繫,日後繼續交流。

在教師中心接手之後,由教育局提供場地、資源、進行宣傳推廣和報名的工作,同時也邀請不同的教育團體一齊參與,提供講者。在對象方面,更由早期的中學新老師擴展到小學、幼稚園和特殊教育的新老師。筆者任職校長的時候,就一直提名新老師參加這個課程,他們都是獲益甚多的。教師中心停辦之後, 可考慮由教育局和教育團體延續合辦這個活動的。

至於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會議,也是一年一度舉辦的,有主題講座,也有分組活動,由各個教育團體承接了不同的課題,每年在教師專業發展月內舉行,參加的老師也有1000人之多。

筆者認為上述兩項活動,尤其是前一項, 是值得在教育局支持底下繼續舉辦的。

教師中心的軼事

最後,記幾則有關教師中心的軼事:因為教師中心和政治無關,作為一個中立場地可以舉辦選舉論壇。1996年第一屆行政長官選舉的時候,有教育團體在中心舉辦了論壇。邀請三位候選人出席,每人一場, 最終只有吳光正答允出席。當日他準備充足,派發了印刷精美的政綱,並作了詳細的解釋。雖然他最終落選了,但給與會者留下一個不錯的印象。

2000年第二次立法會選舉, 教育界的候選人張文光和李傑江出席了選舉論壇,兩人沒有針鋒相對,只是語調平和地發表各自的政綱。令人遺憾的是李校長經已在數年前歸道山了。

教師中心也辦過幾次內地教育考察活動,在1994年組織上海教育考考察團, 當時筆者也與教評會的蔡國光、何漢權等參加,同團的還有教聯會的何景安,以及當時的中心主席梁兆棠、教協會的潘天賜和區伯權,而立法會教育界前議員葉建源,是以教師會代表身份參加的,剛巧和我同房。

大家積極投入這次教育考察當中,對上海教育改革的發展,以至學校的課堂教學實踐都十分有興趣,並提了很多問題和意見。但願教育界人士,即使立場不同,也可以在專業範疇上交流和合作。同時,如果教育議題排除了政治對抗的考量,相信在教育發展的道路上會走得順利一點。

曹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