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轉變,特別在千禧世代,年輕人的成長歷程與他們上一兩代比較,這裏是指由50、60年代嬰兒潮出生的人,與70後、80後、90後到千禧後出生的年輕人的成長計算,都有顯著的不同。
近年全球的年輕人都顯示對社會上許多問題,包括:教育、社福、就業、醫療、環境、衛生、房屋、政府施政與個人權益等都有不滿,他們認為自己幾經努力學習令到自己學歷提高,仍不能保證自己可以享有如父母一代的福利,包括:找工作、賺錢、人生規劃、購買居所、早日結婚、自由權利被剥削,和應享有的東西不受政府或國家保障等。因此,社會呈現了以下的現象[1]:
- 大部分人收入不高、薪酬較低導致經濟能力減弱;
- 許多買不起樓被逼和父母同居的「啃老族」增加;
- 若干具高學歷的人在畢業後的幾年仍需負擔沉重學債;
- 打工仔工時比前更長,感壓力,下班後還須經常在家繼續工作;
- 世人經常會把自己跟朋輩或前人比較,自我形象模糊;
- 年輕一代與人感情關係複雜,有「選擇的矛盾」和容易感情豐富不專一;
- 養育孩子的成本在過去半世紀升了幾倍,令今天年輕人要慎重考慮結婚和生育的負擔。
年輕人負擔愈來愈重
生態不同,心態也不同。但不得不留意,現下國際社會上十大首富當中,除Inditex的創辦人奧特加和股神巴菲特是30年代出生之外,大部分人是50或60後,如: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茨和Amazon的貝索斯等,甚至是70後或80後出生的年輕創業家,如:Facebook的創始人朱克伯格等。所以說,今天國際社會甚至許多國家的經濟命運就是操控在這些企業家、創業家的手中。他們正正代表50後、60後、70後、80後,而足以作為接班人的90後和Y2K世代(即千禧後)學習階模。
雖然筆者並非否定50後、60後和70後一直以來為香港的貢獻,他們為香港繁榮穩定奠下良好的根基,然而可以預見的是,由2021開始至2041這20年,分別有19%、26%和30%的人口屬於65歲或以上的族群;意指由今天到往後10年或20年,老年人口將會不斷上升。
在人口不斷老化的現象中,80後與90後未來的負擔將愈來愈重,因為在未來10年、20年,他們都會是香港社會主要的生產力和納稅人,包括須負擔照顧這班老年人的責任。據統計處估計,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2021年開始需養多1個人,至2041年則需撫養1.3人。如果樓價不斷上升,物價指數亦以倍數計上升,而人工又追不上通漲,那麼低學歷、低收入人士的前景更值得憂心,自己都照顧不好,他們可以怎樣更好地照顧他們的家人?
所以要避免這班中流砥柱產生消極思維,以「有酒今朝醉」的心態去逃避現實,更要避免Y2K千禧後因80後與90後的不振而步上他們的後塵,政府、學校、社福機構以至大眾社會人士,都應作出即時干預,一起為扭轉這個社會未來負面命運而出一分力。
80後、90後的特性
參閱許多討論文章[2],一般認為香港的80至90後的年輕人有以下的特性:
1.自評
在職場上,他們認為自己愛創新,雖然自我,但肯創新、積極主動、勤力和追求自由;另他們期望能貢獻自己力量,可以參與公司的決策,認為金錢回報很重要、愛直接溝通和期望上司讚賞。
個人層面上,他們認為他人不理解他們、感到不受尊重;他們反對權威、愛宣示自己觀點和用較激烈手法表達;喜歡網上組織、結成群組、無特定表達模式、行動隨時升級;願意為理想寧願過低薪生活,卻未必願為養家而放棄理想。
2.別人眼中對他們的評價
在一般僱主眼中,他們認為80後、90後愛追求自由(例如喜歡彈性上班),做事有活力、肯創新,不過有點自我中心、欠耐性,認為要令工作有趣味才可留着他們。
在一般人眼中,80後、90後比較憤世嫉俗,喜歡不平則鳴;愛「吹水」,喜「埋堆」和愛「吃喝玩樂」;他們屬「月光族」,今天有酒今天醉;不多想將來,今天不考慮長壽,對儲蓄和置業抱消極態度等。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事實上,80後與90後對畢業前的自己的認識和在實際企業職場需要的研究發現是有點落差的。例如據香港中通社報道,2010年城大市場營銷管理學系的一個研究認為:
企業選拔大學畢業生所需的三大條件:
- 語文及溝通能力(94.75%)
- 創新及分析思維(79.5%)
- 表達及論述能力(57.5%)
研究亦發現,九成企業受訪者期望新入職大學生首要擁有「親和力」及良好的「情緒智商」管理能力(95.5%);其次為「紀律性」(75.0%)及「上進心」(70.66%);僱主與未來入職的大學畢業生期望出現錯配,僱主期望大學生需有「軟實力」(即軟技巧)及思維這兩大範疇的就業能力,但相對較不看重學校的知名度;而80後、90後學生則認為僱主只着重「硬知識」、學歷文憑,以致大學生表現未能到位,期望與現實需要不一致。
另根據香港青年協會在2020年發表的一份就80後、90後及Y2K千禧後對未來技能需要探討的一篇研究報告[3]所見,當中發現受訪青年認為需要具備條件,依次為「團隊協作」(44.2%)、「人際技巧」(41.6%)、「溝通技巧」(38.9%)、「解難能力」(35.8%)和「危機處理」(30.9%),才能帶領社會,迎向未來。同時,受訪青年認為領袖應有的質素依次為「品德/誠信」(49.8%)、「具遠見」(40.3%)、「社會責任」(37.6%)和「同理心」(36.8%),反映青年認同軟技能和個人質素的重要。
綜合受訪專家所言,預料社會將更複雜及有更多不確定,青年需具備應對挑戰的心態與能力,才能配合職場的轉變、需求和期望。該報告同時指出,全球在疫情期間經歷種種挑戰,青年的學習、工作和社交模式出現前所未有的轉變;面對新常態的出現,提升新一代的適應和競爭力更顯重要。
培養學生競爭能力
縱覽上述對香港新一代的認識,特別是80後、90後以至Y2K千禧後,屬未來帶動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核心分子,我們需要讓他們裝備好有基本的硬知識外,更需要培養他們的「軟實力」去填補這個空間,當中包括:
- 親和力
- 情緒智商管理
- 創新思維
- 分析思維
- 表達及論述能力
- 紀律
- 上進心
- 及溝通能力
- 解難和危機處理能力
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怎樣在面對新常態的出現前,為香港學生提升競爭力而作好準備?學校可如何協助同學去建立自己的實力?
簡單來說,學校要以發展學生的軟、硬實力變成他們將來的競爭能力,我們可以營造有利辦學條件,並為同學提供機會(包括參與不同活動、升學及就業)和發展空間;例如我們可以:
- 多播放正能量和糾正某些錯誤的價值觀;
- 創造有利學習的條件、增加有質素的在學時間;
- 發掘及尋找校內、外資源
- 全力提升同學對學校的歸屬感
- 推行生本教育及重視思辨能力的培訓
- 訓練同學的領導才能
- 在同學成長經歷中製造若干成功機會
- 對同學不離不棄,付出無比愛心與忍耐
願我們都能為學生們打造一所真誠以學生為本的學校,着重學生的全人發展,使他們能成為將來社會具高度智慧、有高尚品德、有遠見和有社會承擔的領導人才,我們就應該趁現在在基礎教育開始推行配合他們性向發展的教育課程,目標放在學生於畢業入職後的當時社會需要,及早為學生定向、定位,進行有計劃的生本教育,以提升他們終極競爭能力為目標。只有這樣,香港青年人的適應力和整體競爭力才會得到保障與提升!
注釋:
- 資料參考自《香港01》記者曾凱欣於2018年3月18日發表的文章,內容引自2018年外國雜誌Business Insider的調查,顯示今天年輕人在千禧世代面對的問題,與上一代的生活環境有着極大不同。
- 諸如〈提升青年競爭力:軟技能與持續發展〉、〈全球競爭力排力與香港競爭力〉、〈80後、90後「嫌命長」〉等等。
- 香港青年協會:「未來技能,迎接挑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