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母不能臣,域外龍兒,幽恨敢隨孤夢去;
離人應已老,村中燕子,多情還覓故城來。(何文匯撰、翟仕堯書)
這副香港僅存的衙門對聯,位於衙門的入口處,衙門建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原本是清廷派來駐守香港的官員——九龍司巡檢的辦公地方。這座有170多年歷史的衙門,逃過清拆命運,現今位於九龍寨城公園的中央。這個公園的前身是九龍寨城,即清廷的軍事基地。在筆者詳細分析這副對聯之前,我們最好先簡單回顧九龍寨城的歷史。
九龍寨城原意為監察英軍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1840-1842),清廷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把香港島割讓予英國。此後,在香港島北面,與它只有一水之隔(維多利亞港)的九龍半島,就有很重要的軍事地位。為了使派駐在九龍半島以監視英國人統治下香港情況的文武官員和士兵,有險可據,清廷兩廣總督愛新覺羅·耆英(1787-1858)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向朝廷上奏章申請於九龍半島東北角興建九龍寨城,該奏章說:
查九龍山地方,在急水門之外,與香港逼近,勢居上游,香港偶有動靜,九龍山聲息相通。是以前經移駐大鵬營副將及九龍山巡檢,藉以偵察防維,頗為得力。第山勢延袤,駐守員弁兵丁,無險可據。……今於該處添建寨城,用石砌築,環列礟臺,多安礟位,内設衙署兵房,不惟屯兵操練,足壯聲威,而逼近夷巢,更可藉資牽制,似於海防大有裨益。(文慶、賈楨、寳鋆等纂輯:《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卷七十六,頁3-4)
九龍寨城於道光二十六年動工興建,道光二十七年竣工。寨城內的駐軍可以監視英國人在香港的活動,防止帆船走私,對付出沒頻繁的海盜,以及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清廷派一名巡檢(九龍司巡檢)和一名副將(大鵬協副將)駐守在寨城內。九龍司巡檢是文官,官秩從九品,管轄範圍包括今天九龍、新界和離島,共計222條鄉村,部分鄉村位於今天香港境外(參毛鴻賓等:《廣東圖說.卷十三》,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頁233-237)。
大鵬協副將是武官,官拜從二品,直屬廣東省水師提督,是清廷派駐香港品秩最高的官員,管有兩營。左營所駐守的大鵬所城,是明清兩代中國南部的海防軍事要塞,位於今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右營所駐守的東涌所城,在清代又稱為東涌炮台或東涌寨城,位於今大嶼山東涌下嶺皮村。(參《廣東圖說.卷十三》,頁241、245)。「副將的管轄純粹是軍事性的,遍及整個新安縣及其鄰近島嶼」。(〈駱克先生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載劉智鵬主編:《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頁208)。
英國趕走清軍 成三不管地帶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56-1860),清廷於1860年被迫簽訂《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部分割讓予英國。1898年,清政府再被迫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當時清廷力爭保留九龍寨城(在《專條》中寫作「九龍城」)管治權,並且可以繼續在該處派駐官員,所以九龍寨城的管治權並沒有交給英國,而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的整個香港就只有這個地方仍然受清廷管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規定:
所有現在九龍城內駐紮之中國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惟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其餘新租之地專歸英國管轄。至九龍向通新安陸路,中國官民照常行走,又議定仍留附近九龍城原舊馬頭一區,以便中國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來停泊,且便城内官民任便行走……在新展界内,不可將居民迫令遷移,產業入官,若因修建衙署、築造礟臺等官工需用地段,皆應從公給價。
當時城内人口有幾百人,其中大部分為軍人。1899年,英軍接管新界時,受到鄉民抵抗,經過多次嚴重的中英爭拗後,英國向中方抗議,並乘機派兵佔領九龍寨城,將清廷駐軍逐出。在往後約100年間,九龍寨城就陷入主權不清的「三不管」局面(即中國、英國、香港政府三方都不管)。這個「無政府狀態」的寨城,居住了大量低下階層民眾,最後成為龍蛇混雜的罪惡溫床。
香港回歸,中英協議清拆九龍寨城
1984年12月,中英兩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英國政府並於該日將香港交還中國。1987年1月14日,中國政府與港英政府達成協議,清拆九龍寨城,並於原址興建公園。寨城的清拆工程於1994年4月完成,興建九龍寨城公園的工程於同年5月動工,於1995年8月竣工。寨城經過多年來之不斷拆建,現今只留下衙門、石額、牆基、石樑、柱礎、古炮等。
九龍寨城衙門建於1847年,是九龍司巡檢辦公地方,為三進四廂式的青磚建築,在清拆寨城時,衙門是唯一倖存並獲全面修復的古建築。衙門在清廷駐兵撤離之後,曾經被改作多種不同的慈善用途,包括老人院、寡婦及孤兒收容所、義學、診所等。現在所見的衙門門楣刻有ALMSHOUSE字樣(參本文第一幀圖片),這個ALMSHOUSE是由聖公會聖三一堂的鄺日修牧師(1840-1921)在衙門所創辦的窮人院。據2013年7月28日出版《基督教周報》第2553期的文章〈香港聖公會第一位華人牧師鄺日修——造福貧病老死(十四)〉所載:
鄺牧師在寨城開設窮人院,招收無依老人入住,使老有所歸。……其後各教會有請鄺牧師准收其他教會老人入住,是以鄺牧師請香港基督教聯會組織慈善部,以便管理窮人院事務,1918年聯會將「窮人院」改為「廣蔭老人院」。
衙門經修葺後,現在成為九龍寨城公園八景之一。下回續談對聯涵意。
〈香港僅存的一副衙門對聯〉上篇
下篇:香港僅存的一副衙門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