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制度之戰

美國制裁內地及香港官員,是以他們違反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作為「基礎」,然而美國早前圍繞總統大選的連串「醜聞」,正好成為北京反擊的證據──美式民主也不外如是,千瘡百孔,何足為師?

據說中國大陸一直有種說法,就是北京其實希望特朗普勝出總統選舉,因為特朗普任內發動貿易戰、打壓華為中興、要求加拿大拘押孟晚舟、制裁內地和香港官員等,激發了大陸的愛國主義情緒;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特朗普連任而繼續打壓中國,只會令國人更團結、更愛國。

美大選給中國提供「制度自信」素材

內地官方對美國大選下達了一系列報道禁區,要求有關美國總統大選新聞必須經過「統一安排」,以新華社為「規範稿源」;但微博的討論卻十分自由,部分評論更直言很欣賞美國的民主。中國近年強調「制度自信」,美國去年大選呈現的「亂象」,正好成為內地批判美式民主的「反面教材」,也許官方覺得讓民眾多看亦無妨,兩相比較,只會突顯中國制度比美國更加優勝!

然而,1月6日美國國會遭特朗普支持者暴力衝擊之後,同樣是在新浪微博,網民卻以幸災樂禍的態度點評,官媒中央電視台則發表了一篇快評,標題〈暴民打砸國會山,美式民主演砸了!〉,指「這場由選舉導致的暴亂、由暴亂引發的悲劇,讓全世界瞠目結舌……這不僅是社會分化的民主鬧劇,也折射了美國民粹的制度化傾向和極端的種族以及階層對立」(註1)。

要建立「制度自信」,美國剛過去的總統大選和國會「淪陷」,確實給中國提供了大量素材,特別是北京近年面對美國步步進逼,必須在意識形態上建立一道防護牆,要從制度上壓倒美國,才足以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美政界失親華聲音 前所未見

評論界都認為,不管特朗普還是拜登,都沒有把中國當成朋友;至於美國國會,雖然兩黨在多個議題上惡鬥不絕,然而對華政策卻十分一致(政界有所謂另類「華盛頓共識」),最近美國國會出台一系列涉台、涉港、涉疆等法案,幾乎都獲全票通過,整個美國政界霎時間失去了所有親華的聲音和勢力,這在過去是未曾見過的。

2019年7月有100位美國重量級東亞研究學者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在《華盛頓郵報》發表,題目為〈中國不是敵人〉(”China is not an enemy”),呼籲特朗普和國會議員重新考量中國政策,他們認為對華政策太過激烈,不利於解決問題。但是,學者之言對華府政界產生不了什麼影響,華府的中國政策繼續一步步走向全面對抗。

習近平理念:西方模式不適合中國

1997年江澤民赴美國訪問,中美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兩國共同致力於建立中美建設性的「戰略伙伴關係」,即不互相敵對、不互相對抗的新型關係。可是,美國國會和輿論主流並不接受這個定位,認為日本和韓國才是美國的戰略伙伴,而接下來發生的連串事件如《考克斯報告》(1999年5月25日發表,指中國在1980至1990年代在美國展開了大量間諜活動)、美軍「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當地時間1999年5月7日)等,令中美關係急轉直下,到小布殊在2001年上台,中美戰略伙伴關係也正式畫上句號。

隨後胡錦濤與奧巴馬倡議的中美新關係,到習近平2017年與特朗普見面時提及的新型大國關係,中美之間的衝突時張時弛,但總的來說是矛盾愈來愈深、分歧愈來愈大。習近平上台之後宣示他的核心願景是中國夢,要實現的話,必須通過更高層次的改革,並走一條有別於西方自由民主資本主義的道路;在習近平的理念中,西方模式根本不適合中國。

特朗普任內 美對中策略推進到價值觀層次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在他的論文中對中國崛起有詳細分析:中國的世界觀深受其歷史影響,中國還形成了一套自我參照的哲學流派和思維方式,不輕易屈從於西方學院派的思想和認識論。陸克文說,中國領導人深深地意識到中國影響地區和世界的時機已經到來,但他們擔心,以美國為首的其他國家,會因為中國如今對其全球霸主地位形成挑戰,而遏制中國。

陸克文說,中國領導人認為,美國對華戰略將會是:孤立中國、包圍中國、削弱中國、從內部分裂中國、破壞中國的領導集體;美國現在和未來都不會承認中國政府的根本合法性(因為中國不是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國家),而美國也不會樂意讓出其地區和全球霸主的地位,反之會傾全力維護和捍衛;美國對中國採取的,是內部破壞和外部制約相結合的戰略(註2)。

中美之間的矛盾,既有實際利益如貿易、科技、金融等方面的競爭,也有地緣政治上的衝突,如南海、台灣、朝鮮等的對峙,更根本的,是意識形態上的南轅北轍,如自由、民主、人權等西方價值觀。實際利益和地緣政治涉及的是國與國之間的實利,可以透過談判尋求解決方案,但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卻不行,只能互相尊重、和而不同;然而,從特朗普政府開始,美國針對中國的策略已推進到價值觀層次,香港議題明顯就屬於此。

處理香港問題,華府一貫手法都是以經貿關係作為主軸,自由民主人權只是道義上表達支持,並非關鍵,但從反修例風波開始,美國的做法已經改變,幾項針對香港的法案都「去到盡」,港美經貿關係不再成為主要考慮因素。

香港的西方元素要逐步「中國化」

美國制裁內地及香港官員,是以他們違反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作為「基礎」,然而美國早前圍繞總統大選的連串「醜聞」,正好成為北京反擊的證據──美式民主也不外如是,千瘡百孔,何足為師?

正是這種「要嚴防西方價值觀」並要徹底「去西化」的思維,香港接通西方世界的地位將進一步淡出,因為北京並不需要、更毋須藉香港「輸入」西方價值!未來香港剩下的,只是具功能作用的金融中心,西方元素如司法獨立、言論自由等都要逐步「中國化」,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中美衝突在拜登年代只會加劇

認為中美「終須一戰」的哈佛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去年11月在中國「全球化智庫」舉辦的論壇發言,認為拜登上台之後,中美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因為中國「實際上正在取代美國的地位和特權,並且在顛覆世界秩序」,「中國會成為修昔底德式的對手,在政治光譜中威脅美國的地位」。一方上位,一方嚴防,中美衝突在拜登年代只會加劇而不會緩和。

註1:文山,〈美國國會遭衝擊 中國怎麼看?〉,「德國之聲」,2021年1月7日

註2:陸克文,〈習近平治下的中美關係〉,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2015年4月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