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慾皆忘 君子雅懷

我忽然傻起來,把利君雅的名字拆散,再嵌成八個字送給她:「利慾皆忘,君子雅懷!」把朋友的名字拆開成句,或成為對聯,是我的壞習慣。

香港電台「利君雅事件」仍在發展中,她被要求在本月28日或之前決定,是否接受新增內容的合約。我無意影響她的思考和決定,但確實感喟良多。

利君雅是少數能夠掌握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外裔記者,而且了解的程度不淺,實在難得。令我印象猶深的是2015年的「李波事件」,她和另一個同事找我訪問。我們在銅鑼灣希雲街一家小店裏聊,言談之間,可知她確有成為好記者的素質,準備工夫細緻,思考周詳,懂得掌握採訪的節奏;有些事情是急不來的,但可以按部就班處理。這一點,她深明箇中奧妙。

有人指她的問題尖銳,辭鋒犀利。在我眼中,表達可以有多種方法,但重點是問題的內容是否觸及民眾關心的事情?是否碰到事物的核心?其實,如果說提出的問題「有問題」,往往不在於問題本身,也不在於怎樣問,而在於怎樣答。如果問題的內容與事實不符,可以澄清和反駁,這種權力掌握在回答者手上。如果高明的話,不管問題怎樣尖銳,也可四両撥千斤,而不是把責任推到發問者身上。

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是現代司馬遷

忽然記起,我也經歷過利君雅的「尖銳拷問」(可視為「尖銳巧問」)。那是在我們一批評論員成立協會的記者會上,現在已忘了她的問題的具體內容,但只感到問題「到肉,有point(要點)」。我完全沒有ill feeling或其他不暢快的感覺,因為提問和求實是記者的天職。所以,我經常說,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是現代司馬遷。

後來,我忽然傻起來,把利君雅的名字拆散,再嵌成八個字送給她:「利慾皆忘,君子雅懷!」把朋友的名字拆開成句,或成為對聯,是我的壞習慣。幸好她沒有見怪或見笑(她的中文和中國文學水平其實不差),還回我一語「感謝鼓勵」。

另有一首送給她的詩(這詩也曾贈予其他傳媒朋友):「新聲勝於老鳳聲,聲聲要為不平鳴!新聞路上無彼此,混濁長江須變清!」如果合用,各位可以隨便拿去轉送其他朋友。

不過,以下兩句引述龔自珍的詩,只送給有權力的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我稍改一字,變成「不拘一格放人才!」扼殺人才如殺人,萬馬齊喑究可哀!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