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輝從沒想過從事區塊鏈的領域。他時常聽到這個名詞,好奇心驅使他對它深入了解一番。他回憶說:「我從2017年開始就閱讀關於區塊鏈的文章,它當時經已是熱門話題。我對它有基本認識,但當我理解不到它如何實際運作時,幾乎想放棄。」
可幸鄭英輝並沒有放棄,還很熱衷在工餘時間研究區塊鏈。在其中一家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及於不同科技公司工作了多年後,一家冒起的區塊鏈公司為他帶來了新機會。他於2019年加入了Algorand基金會擔任財務總監的職位。他最初認為自己已很熟悉區塊鏈,但當一開始便要應付一大堆技術用語,令他滿腦困擾。他還發現自己既要負責公司的財務,而在某程度上亦要負責公司的營運。這位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補充說:「我們在香港是一家初創公司,所以每樣事情我都要幫忙處理。」
Algorand是一個開放源碼的去中心化式區塊鏈平台,讓公眾在其區塊鏈內創建項目及應用程式。Algorand 基金會屬非牟利組織,向Algorand區塊鏈網絡提供支援,透過監控其原生代幣(native token)的使用及分配,以及與有意在其區塊鏈上進行開發的人員溝通等形式進行監管。鄭英輝表示:「我們的使命是建立可信賴、公開及公有的區塊鏈基建,構建無國界的經濟生態。」
能在區塊鏈這個高速發展的行業工作,鄭英輝抱持謙卑的心。事實上,根據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報告,2019年在香港成立的57家金融科技公司中,區塊鏈初創企業佔近40%,而2018年僅佔28%。根據推動外商直接投資的本港政府機構投資推廣署,香港憑着資金自由流動、法律制度可靠及金融服務市場興旺等特質成為金融科技樞紐,並吸引企業家到來投資。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人類生活及全球經濟帶來衝擊,各樣社交距離措施驅使公司及消費者的商業活動紛紛轉到網上,亦刺激了金融科技市場的增長。鄭英輝預料這個行業將持續蓬勃發展。他解釋說:「企業領導者愈來愈熟悉區塊鏈技術。與他們的交流亦有顯著的改變。以前他們會問什麼是區塊鏈,現在則會問區塊鏈如何推動業務,又或如何在業務模式中實行。」
創造供求
Algorand有自家的原生加密代幣「ALGO」,用以提高公眾參與度,促進Algorand區塊鏈的穩定性及支援Algorand社區。
Algorand基金會已與不同企業組成夥伴,讓他們能夠利用其區塊鏈。例如,它與一家澳洲科技公司合作,可在Algorand的區塊鏈進行黃金買賣。另外亦與投資公司合作,利用其區塊鏈記錄房地產資產的擁有權及貸款交易證明等。
於2020年4月,Algorand基金會宣布推出ALGO代幣獎勵計劃,以獎勵形式向四類開發人員分配2.5億ALGO代幣,包括創新型研究、平台基礎設施及開發者工具、鏈上去中心化應用,以及社區拓展及教育項目。鄭英輝解釋說:「該計劃旨在鼓勵在Algorand上進行開發的人。」Algorand基金會的當中兩大原則是確保原生ALGO代幣公平分配,並提升Algorand社區的互動。他說:「我們在監管代幣使用上保持獨立性,因為我們希望藉代幣促進我們的區塊鏈獲更廣泛採用。Algorand是開放源碼的區塊鏈,任何有興趣的人都可以隨時進行開發。」
Algorand基金會公布該計劃後,收到開發人員提交超過50個提案,希望在其區塊鏈上進行開發。 鄭英輝與研究團隊其他成員一起決定接納哪些提案,以及分配多少代幣來資助提案實現項目。他分享說:「我們要決定誰可獲得代幣,以及2.5億代幣在今年或之後五年如何分配資助。當研究小組批准了提案後,我們不會就此消失。我們會與這些開發人員合作達成提案中的項目。」
鄭英輝補充說,開發人員可利用獲資助的ALGO代幣在Algorand區塊鏈上運行和測試其應用方案。「獎勵計劃的目標是鼓勵採用我們的區塊鏈,所以我們希望所資助的代幣,能用得其所、發揮到價值。」
溝通橋樑
鄭英輝主管財務部門,還要管理行政工作。他說:「財務相關工作,例如財務報告、編製預算及查看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佔了我四分之一的時間,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應對各種即時需要,例如人事、行政及法律事務。因為我們沒有人力資源經理,所以我還要處理發放工資,有時還要兼顧招聘。」
鄭英輝深明財務總監的崗位需要會計以外的專業知識。他表示:「其他人,尤其是管理層,總期望你能負起會計或財務以外的角色。我要熟悉不同範疇,使他們更放心將任務交給我,特別是財務之外的工作。」
鄭英輝坦言,他的角色最具挑戰是要深入理解區塊鏈技術及加密貨幣。他說:「這不是傳統行業。即使遇到不確定的事情,我也很難找到幫助,向會計同行、前同事、甚至導師請教也未必得到答案。我要學很多術語,坦白說,許多用語對新入行的人來說是完全陌生。」為應對這方面的困難,鄭英輝是自學成才。他會閱讀有關區塊鏈的文章,時刻緊貼最新資訊。他說:「區塊鏈領域正在不斷發展。每天早上,還未查看電郵,我便閱讀有關區塊鏈、加密貨幣的新消息。我會細讀重點新聞,確保明白所有內容。」
多了解區塊鏈知識及行情,對於鄭英輝與技術及研究團隊同事緊密合作有莫大幫助。他說:「要把會計準則規定之類的會計用語,解釋成技術人員能理解的語言並不容易。現在,我能夠跟他們有效溝通,亦會講解會計原則,例如如何記錄代幣銷售等。他們或會認為,代幣出售後便可立即確認收入,但事實並非這麼簡單。」儘管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及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目前沒有有關加密資產交易的明確指引,但IFRS解釋委員會於2019年6月發布了一項議程決定,將IFRS應用於加密貨幣,並決定在日常業務過程中持有待售的加密貨幣須應用國際會計準則(IAS)第2號「存貨」,在IAS第2號不適用下,則公司須就所持的加密貨幣按IAS第 38號「無形資產」處理。
鄭英輝還要處理公司的法律事務,分配時間查核合約。他說:「我要了解所有可能帶來財務責任的事。例如,與交易方的關係轉差或合約的一些條款,都可能招致責任,這些都是我查看Algorand 基金會的合約時會注意的地方。」鄭英輝表示他以往的工作,讓他累積了這種額外的知識。「我以前要看很多法律合約,每當有疑問時,我都會向外部法律顧問請教。經過這些年來的經驗,我開始熟悉標準的法律條款,例如保證或責任限制等。」
以身作則
鄭英輝於香港中文大學畢業,於2007年在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開展事業,為財務報告技能打下堅實基礎,亦學會如何領導團隊、有效管理壓力及溝通。回想昔日,他表示一切都來得不易,他要在短期內學懂並掌握很多事情。他回憶說:「我初擔任審計師時,沒有幾星期或幾個月時間來熟習與客戶合作,便要接手審計項目。接到經理的電話後,幾小時內便要到達新客戶的辦公室。我要認識他們的業務、商業模式,最重要是在短時間判斷各樣事情是否合理。」
成為審計經理後,他要同時兼顧多個審計項目,從中學會依工作期限好好管理時間。團隊經常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鄭英輝說要以身作則,發揮領導角色。他分享說:「那些年我學會非常重要的技能,就是毅力。面對艱難的要求或緊迫的時限,大家都不能氣餒。團隊的毅力其實亦取決於你,如果你堅定撐下去,便能激勵其他成員。」他表示自己憑着這份精神,來當好經理的角色。
六年後,他決定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轉投商界發展。他於2013年加入了科技製造商世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擔任財務經理。該公司生產無線充電設備、生物識別設備及電容式觸控器等產品。在那個崗位,鄭英輝要對整個財務部門瞭如指掌。他說:「我要處理財務報告、審計、編製預算,亦要常常與律師及證券和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監管人員機構緊密合作。」鄭英輝認為以前主管整個部門的經驗,為他之後到Algorand基金會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一年後,他加盟中國跨國電子企業TCL通訊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擔任財務主管,並服務了五年。該集團的手提電話分部專門銷售手提通訊設備,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及智能手錶等,鄭英輝負責其全球財務管理部。鄭英輝記得他加入時,正值公司的艱難時期:「當時公司剛進行了重組,員工士氣很低。」此時,財務團隊更要負責監督所有產品及公司訂單的付運。「財務部員工從未負責過這方面的工作,有人質疑是否行得通,甚至連我也有疑慮。」
鄭英輝得立即擔起這個重任,領導團隊。他說:「我向團隊展示公司全部分支即將要採用的新政策。」他制訂了新政策及流程來支援產品付運,然後與世界各地的地區經理溝通。當新流程行之有效、運作順利,其他部門看到成果,團體便恢復士氣。這些經驗讓他體會到,面對未知的困難,帶領團隊的重要性。「我先要相信自己,先信服應對的方法可行有效,並確保團隊抱着相同目標,朝着同一方向前進。」
勇於嘗新
鄭英輝認為事業成功的秘訣是毅力和積極態度。他說:「我不認為不成功就是失敗,相反,我視之為成功的一部分。就是碰過失敗,日後才懂得避免。害怕失敗,或會成為你嘗試新事、經歷更美好事物的絆腳石。」
他補充說,職場上不時看到人們害怕犯錯的心態,例如不夠膽提問。他解釋道:「舉例說,在公司內部會議上,與其害怕提出錯誤問題而沉默,倒不如發問然後弄清情況。有時候,會上所有人都有相同的疑惑,但就是沒人願意主動舉手提出。」
他勸勉作為專業人員要專注實現目標,別與他人比較。他說:「當你想着為什麼收入或獎金不夠他人多時,就會陷入消極的牛角尖。倒不如將今天的你與以前的自己比較,問問自己將來如何做得更好。」
他表示,香港會計師公會的專業資格課程(QP)內容全面而實用:「QP旨在裝備學生必備的知識及技能,成為業務決策者。即使在商界工作,我們也要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稅務及商業法等不同知識融會貫通,經過全盤分析才能作出業務決策。」
鄭英輝很高興能於Algorand基金會工作,走在區塊鏈的前沿。儘管偶爾較晚下班,但他最近學會在工作與娛樂之間取得平衡。作為兩名六歲和兩歲兒子的父親,他工餘時喜歡與家人共度時光。他笑說:「有了孩子,迫使我要保持工作與生活平衡。」他還熱愛踢足球,雖然不能像以往般常上球場,但他很享受在周末的下午教兒子踢球、傳球和射球。他說:「我的大兒子正在學踢球,很期待小兒子長大些我可以教他一起玩。」
本文首發於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雜誌《A Plus》2020年第10期,本刊經授權編譯刊發。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