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家偉兄相識有年,但較緊密接觸是這一兩年間的事,他是一位謙謙君子,對儒家思想有着一定的固執,總認為現今教育要重視學生的德育培養。年中時承他邀約欲編撰《志於學》小冊子,從論語中選了若干篇章,都與學習有關,由他詮釋,筆者謄寫。從第一章第一句「學而時習之」,述說學習的喜悅。
反觀現時香港的教育,讓人詬病的是功利主義,學生以進入大學為唯一的出路,所學的多不是青少年所喜之事、物(當然有例外,醫、律者大多是個人選擇科目)。到社會工作時,投身的也不是個人嚮往、終生不渝、可申襟懷的事業,而是只為餬口,勉強為之的職業,既非個人所好,可能亦非所學專科。
有統計發現,香港六成的青年曾經轉換工作的多超過四次,主要是實際工作和預期的不相符,青少年沒有個人的目標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個人對工作的不投入,上司、同事的不理解,也促使青年人增加了尋尋覓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要人知己,需要時間及耐性,「主忠信」以真誠待人,「無友不如己者」相交的都是「直、諒、多聞」的人,日久自然會月有所得、有所成。
志學、耳順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志於學到而立,經過了15年,這15年如何經過,未有詳述,但可以而立,自然是事有所成。士子的而立當然是立德、立言、立身,儒者循禮守義,克己復禮,早已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由小成而至大成。
反觀今日香港的青少年,志於學者有多少?能確立個人目標,按着自己擬定的計劃進行的又有多少?嬌生慣養、抗逆力弱、無自理能力、自以為是、囂張無禮、目中無人、高分低能、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只要稍有上進心者,大都能學有所成,但立德、立言、立身,則鳳毛麟角了。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處世日深、知己知人,對事對物能細察細辨、追真求解、智珠在握、順天而行。深明天人合一之理,則何惑之有?則何事不順?孔子五十學易,從而究天人之理,知要能天時、地利、人和,三才互動,知天命、處高臺、得道多助,順勢成事,當是人生一樂也。過了一甲子,六十後多從工作崗位退下來,色空自如,對人對事的執着早已放下,逆耳之言、詈駡之聲,若不涉名譽,辯之無益,聽到了,打個哈哈,這人生何等自在、逍遙。「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自己技不如人,這又如何,下而飲,也打個哈哈,明天再爭又如何?
不踰矩
時屆殘冬,轉眼便是辛丑,從心所欲是新春拜年常用語,當真能從心所欲的人,修養必到極致,事理了然於胸,所作所為自能融匯天地運行的法則,也不會違逆自己的原則,是以事事順利。孔老夫子在七十時仍在自我提醒,雖然從心所欲,但仍然有規有矩,不可踰越。
今日世界,知規守矩的有,但只知從心所欲,視法規矩則為無物者却不少。2019年社會紛亂,包括宗教領袖、大學教授、立法議員、區議員、大中小學生,都只知「從心所欲」,不知規矩方圓、以致社會動盪,更甚者肆意破壞,堵塞交通,擾亂民生。再看世界大國,作為國家領導人的也已過七十,但所作所為,只求愜意,罔顧法理人情,不知天時世道,只會狂妄自大,口不擇言,挑逗惹事,以致這幾年間,世界都在風雲色變,動盪不安中渡過,踰矩之甚也已!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筆者快將七十,是否能從心所欲不重要,但願知規守矩,遵循聖賢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