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觀到微觀看如何塑造學生的品格──概念設計的闡述

能夠預早在學生成長時期,多播放正向教育的種子,或進行有計劃的品德教育去塑造學生的品格,會有助有關國家或地區政府去管治,同時也可減少國家或地方青少年犯罪率和社會動亂的發生。

「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接受品格教育的權利,並能從中受益……我們堅信品格塑造是全人發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將智慧和品格結合,才能真正有助於下一代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和福祉(註1)。」(和富慈善基金,2020:13)

西方的大哲學家阿里士多德認為教育的本義是:「只傳授知識而不培育心靈,不能稱之為教育。」印度的聖雄甘地對教育的重視也不遑多讓,他主張:「如果不能建立健全的品格,文學教育便無價值了。」前南非總統曼德拉有說:「教育是改變世界最強大的武器。」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則倡議:「智慧加上品格才是真正教育的目的。」而中國的孔子則將品德教育放在睦鄰之先,他說:「德不孤,必有鄰。」至於近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亦在十八大會議上發表了他個人對教育的一些提醒,他認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而「立德樹人乃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社會、科技、環境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令世界變得更複雜及難以預測。一方面,這代表時代的進步,令生活更便利,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緊密;另一方面卻同時加劇了社會的緊張、衝突和矛盾。不過,石丹理、胡嘉如和梁曉廸(2018)的研究顯示,品格塑造有助兒童和青少年全面發展,同時也能指引我們正面應對人工智慧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善用其潛力建設更美好的世界。

正向教育及品格塑造的工作

筆者曾於去年度在灼見名家網頁教育版寫過多篇有關品格素養問題的探討文章(註2),特別提到若干西方學者,如Asmal(2001)、Fadel, Bialik & Trilling(2015)、DeKlerk & Rens (2003)和Smith & Montgomery (1997)等都相信,人的品格成長是21世紀人才所必須的,他們需要同時擁有良好價值觀和及早準備的元素,而且人必須隨着時代的改變,事先發展思維學習對他們將來遇事及解決困難很有幫助。能夠預早在學生成長時期,多播放正向教育的種子,或進行有計劃的品德教育去塑造學生的品格,會有助有關國家或地區政府去管治,同時也可減少國家或地方青少年犯罪率和社會動亂的發生。

感謝各位好友給我的個別回饋,綜合意見認為今天青少年人的道德品格問題已被不良的成人世界污染,社會以至世界都充滿荒謬偽善的事例,以致年輕人有樣學樣,一方面仇富,一方面卻想賺快錢然後炫富,是非對錯不分,歪理變成道理……甚至因參與社會動亂事件而成為逃亡者或階下囚。如此種種,十分值得為政者、教育界及社福界的同工關注!因為成人若不及早界定問題,又不加以適時、適切的干預,情況一發不可收拾。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特別是處於一個中西文化的交匯點,除尊重多元文化、不同種族的生活習慣所帶來的文化與價值觀的衝擊外,更須能包容不同見解、不同聲音去建設社會未來。要香港營造一個如此建基於共同價值觀如關懷、尊重、寬恕、包容、誠信和堅毅等的文化元素,我們必須由基礎教育入手,特別是從兒童的早期發展開始,把學校的核心價值透過品格教育、品格塑造的歷程融入於學校課程和平日的教與學裏。

作為實踐的教育工作者,筆者於過去3年多在現職學校也推行了正向教育及品格塑造的工作,分別在正規、非正規與隱蔽課程裏擺放了許多推行與價值觀教育或品格塑造相關的元素(請參閱圖一)。有別於其他學校,筆者學校除在各科把品格塑造相關元素用滲透方式注入在其教學過程外,我們還特別設教時教授有關品德教育的課題,例如我們有品格教育課(Character Building(CB) lessons),另在中、英文科各設一節,分別用「繪本」(Picture Book)和Language Arts去教授與品格塑造相關的內容。

透過故事講述、實踐活動、經驗學習等去感受和掌握與品格相關的知識,以「知、情、意、行」去理解和吸收新知識,然後在非正規課程中的「螢亮計劃」、「社際活動」、「伙伴同行」、「多元智能課」、「才華展現課」、「早會」、「周會」、「學校大使」、「服務學習」、「體驗式學習」、「境外交流」等,讓學生透過親身的體會把品格塑造過程內化,將個人品德行為特性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至於隱蔽課程,從校園內的一草一木、色彩繽紛的設備佈置、多用途體藝大樓與及24小時衡溫室內游泳池的落成到多采多姿的校園生活,每年的學習主題、校園印刷的所有刊物所傳遞的訊息到學生互相關懷、愛護學校、家校緊密合作以至當中所滲透的核心價值與正向思維文化等等,都是學校獨特課程的一部分。

圖一:透過正規、非正規與隱蔽課程推行品格教育
圖一:透過正規、非正規與隱蔽課程推行品格教育

如此課程行諸有年,期望學生修畢課程時,能展現四種預期成果特徵:明智決策者、終身學習者、良好公民和品德領袖(詳見圖二)。

圖二:四種預期學習成果及其相關品格特徵
圖二:四種預期學習成果及其相關品格特徵

其特質(註3)包括:

1.    明智決策者(態度開放、慎思明辨、敢於承擔)

能以智慧判斷並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於人生路上懂得作出明智、理性和具建設性的選擇。

2.    終身學習者(有自信、充滿好奇心、有毅力)

抱持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能掌握及運用學習策略及技巧,兼備信心、動力以及終身自主學習的能力。

3.    良好公民(無私、富同情心、積極進取)

願意承擔社會責任,履行作為良好公民的角色。常考慮自己和他人的福祉,並反思一己的行動所帶來的影響。

4.    品德領袖(有原則、謙卑、真誠)

以良好的品德及價值觀帶領自己和他人,視領導能力為服務他人的機會,並把別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有需要時挺身而出,為更大的福祉而努力。

為了檢視過去推行品格塑造的工作成效,我校邀請了嶺南大學的研究團隊和和富慈善基金自己組成的研究小組,分別就有關品格塑造的推行進行追蹤研究,最近也分別發表了報告。由於篇幅關係,本文只交代品格塑造計劃的概念設計部分,下一期則嘗試引用上述的研究報告去闡釋有關品格塑造的推行成效和與大數據的比較。

參考書目:

Asmal, K. (2001). Pride vs. arrogance: The new patriotism. Saamtrek: Values, education and democracy in the 21st Century. Conference Report. National Conference. Kirstenbosch, 22-24 February 2001.

De Klerk, J & Rens, J. 2003. The role of values in school discipline. Koers, 68(4):353-371.

Fadel, C., Bialik, M. and Trilling, B. (2015). Four dimensional education: the competencies learners need to succeed. Boston, MA: Centre for Curriculum Redesign.

Smith, A. & Montgomery, A. (1997). Values in education in Northern Ireland. Belfast : Northern Ireland Council for the Curriculum,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石丹理、胡嘉如和梁曉廸 (2018)。《校長和教師對小學和中學品德教育的看法:定性研究》。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註1:全文見:和富慈善基金(2020)。《品格塑造香港》。香港,和富慈善基金。

註2:例如:《教育的目的:塑造學生的品格》(8.2.2019);《尋找有效推行品格教育的良方──探究什麼和怎樣探究?》(8.5.2019);《避危於無形和遠見於未萌──德育於動亂時勢的角色》(8.11.2019);《教育在社會動亂的特別功能:品格重塑的工程》(11.12.2019)

註3:詳見和富慈善基金(2020:69)

鄒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