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17:00:0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台資代工廠屢遭「劫」難,新南向政策的機會與挑戰

台灣代工蘋果手機大廠緯創在印度廠房因「勞資糾紛」遭遇打砸搶,再度引發各界關注蘋果全球代工廠的勞資爭議,作為蘋果代工大廠的台商又將何去何從?

路透社報道,台灣蘋果手機代工大廠緯創(Wistron)在印度南部薩普爾(Narsapur)的iPhone手機代工廠,當地時間12月12日爆發衝突,約有2千名夜班員工於下班時突然開始破壞公司組裝設備,並放火焚燒汽車。廠方報警後,警察趕到現場逮捕上百人。

事實上,台商在東南亞、中南半島甚至中國,已不是第一次遭遇因政治原因或勞資糾紛引發的風波。

為分散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度,1990年代從李登輝政府時期開始推動所謂「南向政策」,鼓勵在大陸投資設廠的台商,轉進至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投資,其後逐漸式微,直到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希望台商增加對東協國家的投資,南向政策再度受到重視,稱為「新南向政策」。

全球供應鏈轉向東南亞、印度

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工資及經營成本不斷上漲,加上中美貿易戰持續,許多台商尤其是跟美國科技業有關的代工廠,隨著全球供應鏈的轉移,陸續將中國大陸的產能,除遷移回台灣之外,也在深耕數十年的東南亞,特別是越南和印尼等地擴大投資,印度也成為最新據點,如鴻海、緯創等蘋果代工大廠也紛紛轉進。

在大陸設廠多年的偏光板專業製造廠力特光電董事長趙寄蓉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雖然近幾年在大陸的營運成本不斷提高,但相較於東南亞國家,中國大陸社會穩定度高,政府效率也不斷提升,「加上台商設廠多有群聚效應,也是一項優勢,所以要搬廠其實牽連甚廣,我們經過多年評估,分析過成本和風險管理效益,還是決定只要還有利潤,起碼最近5年,我們是不會考慮從中國大陸撤廠的。」趙董事長說。

機會與挑戰並存,在地化成關鍵

「除了因為在中國大陸設廠營運成本逐年增高,導致台商轉移到越南設廠的原因之外,近兩年隨着中美貿易戰持續,遷廠到越南的台商也有增加趨勢。」一位在越南耕耘多年的台資金融業主管表示,「台商在越南的投資,已從早期的紡織、製鞋等輕工業逐漸轉為化工、煉鋼等重工業,產業十分多元化。港商其實也不少,但主要以經營不動產、轉口貿易為主,不像台商主要偏重在勞力密集產業。」

他認為,「其實不只台商,所有外商在越南面對最大的挑戰,應該是語言、文化上的差異,一旦你能融入當地,在管理上與當地接軌,就不會有問題。」但不可否認在越南經商還是有它的挑戰,譬如越南人認為跳槽是一種加薪的手段,「平均2年就會離開,很難留得住人才。表面上看來,在越南營商成本似乎較中國大陸低,實則未必,以都會區為例,大學畢業生月薪約為500萬越盾(約港幣2500-3000元),較10年前的350萬越盾增幅不小,若加上外派員工,成本其實並不低。」

由於目前越南政府仍提供外資租稅優惠、允許金融保險等特許行業發展,加上越南人口平均年齡只有26歲,雖然GDP不到2300美元,以保險業為例,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同樣的條件,因為越南是外匯管制國家,加上保護主義及嚴重的貧富不均,對外資銀行業來說就未必有利。機會與挑戰總是並存,端看主事者如何應對及把握。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