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15:41:2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為甚麼會輸在起跑線上?

每逢提起「起跑線」,我總會想起斯巴達兒童的故事。據說古希臘斯巴達城的嬰兒剛出生時,便要被檢驗體質,如果不合要求,便會抛棄。其中一個方法是把嬰兒抛入流動的河水中,能舞動雙手求生,掙扎浮起的,便能保存性命,不然便會任其遇溺而死。另一說法是:作為母親的,會用烈酒為其嬰兒洗澡,若無法承受,便任其死去。斯巴達兒童們的起跑線,何其悲慘,但我為什麼要把這些事與眼前父母們強調的「起跑線」,放在一起思想呢?
每年的六月中下旬,是學校舉行畢業禮的熱門季節,我十分喜歡在典禮場合,聆聽主講嘉賓的金石雋語,很多時令我獲益良多,甚至喜出望外。
 
近期主講者的話題,反映一些社會現象:在補習社向父母招徠18個月大的兒童進行「培訓」,又或強調「操卷」的影響下,不少嘉賓顯得有些憂心,不約而同的提起:「兒童的起跑線」。
 
每逢提起「起跑線」,我總會想起斯巴達兒童的故事。據說古希臘斯巴達城的嬰兒剛出生時,便要被檢驗體質,如果不合要求,便會抛棄。其中一個方法是把嬰兒抛入流動的河水中,能舞動雙手求生,掙扎浮起的,便能保存性命,不然便會任其遇溺而死。另一說法是:作為母親的,會用烈酒為其嬰兒洗澡,若無法承受,便任其死去。
 
斯巴達兒童們的起跑線,何其悲慘,但我為什麼要把這些事與眼前父母們強調的「起跑線」,放在一起思想呢?相對於天真活潑、富有生命力的小孩子,有些成年人的思想十分可怕,斯巴達城的成年人如是,把兒童的一生看成是殺戳戰場,許勝不許敗的我們,不是也很可怕嗎?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贏在起跑線呢?是孩子們的心願?成年人的自私?還是父母們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自己「輸在起跑線」,盼望子女們補償及贖回嗎?我們要思考的是,我們對子女的期望及做法,是讓他們捷足先登,還是我們在「揠苗助長」?
 

後發先至的祕笈

 
最近參加幼稚園學生的畢業禮,主事人請來一位大學知名教授任主禮嘉賓,在介紹主禮人的讚辭中,透露出他是一位研究腦部的神經學專家,我想像家長們一定兩眼發光,坐定定希望能聽到一些腦部發展、訓練右腦、後發先至的秘笈。他在簡短的講章裏,介紹了下列幾點:
 
(1) 讓兒童保留選擇的空間,能夠做自己喜愛的事,達成自己的志願。我個人的理解是:可以選擇,即是說可以犯錯,這是兒童需要的訓練。能夠做自己喜愛的事,兒童會專心致志、有恒堅定,這才是成功的竅門,並且保留了孩童自己擁有的潛質及特質,並加以進一步發揮。
 
(2) 與兒童加強溝通,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我的理解是:溝通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技能,善用溝通,即善於理解、學習。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人際智能的起點,也是孩子的保護網。我覺得教授講的是贏在終點的秘笈,父母們若能接收、接受,他們的孩子們之福也。
 
若要孩子真正的贏在起跑線,這起跑線是孩子的父母,在此我向父母們介紹兩個研究:
 
(一) 有學者做了一個實驗,觀察不同的兒童面對美食的忍耐力,在無人看管的環境下,若兒童能夠聽從成年人的吩咐,在忍耐與等候5分鐘後才取用的,比成年人一下子走開,便把規矩忘掉,迅速把美食放進口的,在兩組兒童的追踪研究裏,學者發現長大時成就更大的一組兒童是前者,即是說:服從紀律,抗拒誘惑是少年要培養的能力。
 
(二) 成年人對兒童的讚賞是需要的,有學者故意把兒童分成兩組,對前者所有的讚美集中在他們聰明,對後者所有的讚賞集中在他們勤奮,能努力完成工作。一段時間後,第一組的兒童的成績遠遠落後於第二組,學者的觀察是,所有兒童都喜歡受讚賞,但被讚勤奮的覺得成功的要素是努力,遇到挫折,便歸因自己仍然不夠努力,便用加倍努力去回應,而被讚聰明的一群,遇到挫折便歸因於自己不夠聰明,但卻無能為力,開始畏難,因為害怕失敗而不肯作新的嘗試。
 

輸在起跑線的主因

 
這些研究告訴我們,成年人若不懂教養兒童走當行的道,兒童們的終點景況如何,昭然若揭。
 
有一位大學校長在中學生畢業禮的講詞裏說:若大家想贏得諾貝爾獎,最大的秘訣是「活得長命」,他對美國的1百所排名最前的大學做了一些研究,他發現這些大學都可以培養出拿諾貝爾獎的人材,但研究的成就往往起碼在十多年後才被肯定及提名,若科學家不夠長命,便會落空,他給中學生的勸勉是:活得健康,爭取長壽。
 
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在中學生的畢業禮講詞中,曾提及「人生有如長途賽跑⋯⋯」,能認定目標、保持均速及持久力最為重要。即是說:「能堅持下去便是勝利」。
 
我從以上眾多的講詞裏得益不少,忍不住在這畢業禮的旺季裏與大家分享,但願所有成年人及孩子們都能活得精彩、活得健康、活得長久。
 
記住:「成年人的錯判、誤判,是孩子輸在起跑線的主因。」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