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經濟「K型」反彈

由於疫情遲早會過去,人們已開始熱烈地討論,究竟快將出現的復蘇,會是一場什麼形式的復蘇?

期待已久的疫苖終於趕及在2020年底前面世。但疫情對經濟的拖累,不會立即結束。得有三分二的人口都接種了疫苖,並在體內產生有效的抗體後,疫情才會停止擴散。因為,當病毒每接觸三個人,就有兩個已有抗體,拒絕做傳播的接力者之後,傳播力度自然會愈來愈縮。

這種群體免疫能力不會很快出現,富裕地區估計也要等到2021年的第三季;發展中國家可能要等兩年後。在群體免疫未全面出現的期間,抗疫措施仍得斷斷續續地執行,經濟仍難全面恢復正常。

不過,由於疫情遲早會過去,人們已開始熱烈地討論,究竟快將出現的復甦,會是一場什麼形式的復甦?有人說是「V型」,有人巳是「U型」,亦有人說是「L型」或「W型」。

最有機會出現「V型」反彈的是中國;東盟諸國可能是「U型」;歐洲可能是「L型」;而美國則可能是「W型」。

這類評估都是以一個國家的整體GDP來作推論的;但如果我們能跳出GDP的框框,用不同行業在不同地區的具體表現來作估計的話,疫情後的經濟反彈應該是「K型」。

世界變得既不容樂觀,亦不用太過悲觀

「K型」反彈所反映的並非整體GDP在統計數字上的變化,而是代表不同的行業,在遇到宏觀大環境出現重大的轉變時,有些適應不了,有些卻如魚得水;有些損失慘重,有些卻盈利反而大增。

譬如:在新冠肺炎肆虐下,人們為了避免受到感染,必須保持社交距離,導致公司沒法開會,學校沒法授課,食肆沒法提供大量堂食,商場缺乏人流;結果,方便在網上開會溝通的軟件大行其道。毋須銷售人員推介,人們被逼破例嘗試。此外,網上購物與送外賣亦以一個更高的速度走向全民普及。

在國家層面而言,疫情初期,各國的經濟都要插水。未久中國即透過嚴格的防疫措施控制了疫情,經濟出現V型反彈,成了其他國家未及恢復生產的得益者。而其他國家在中國反彈後,仍表現不一。有些繼續下滑,有些則跌得慢些。各國在趨向上,會有不同的角度、幅度與速度,一如「K」字的筆劃。

「K型」反彈,反映我們的世界已變得愈來愈複雜,不容易再用單一的描述去概括所有的可能性。世界變得既不容樂觀,亦不用太過悲觀。可惜,在互聯網世界,意見仍然十分兩極化。一個人一旦形成了政治偏見,以後都不容易看清世界的多面性。

我發現香港有一部分年輕人,一口咬定香港已沒有前途,非要離開香港才有生機。這種觀點太過單一化,忽略了K型發展的可能性。香港若是轉型成功,為年輕人提供的機會當比沿着舊路前行多。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施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