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在香港爆發,特首再度收緊防疫措施:遊戲機中心、遊樂場、卡拉OK、公眾娛樂場所、麻將館、泳池暫停營業;健身中心、體育場所,不多於兩人一組活動;食肆營業時間將至晚上10時,不可超過兩人一枱;維持已久的限聚令,亦由四人大幅收緊至二人。
防疫措施「逆周期」,每見確診數字上升,政府就會限制市民活動。無論是第幾波的疫情,最受打擊的行業來來去去都是那些。奇怪的,是今次疫情爆發,食肆、酒吧等都不是源頭,但仍然是政策首要打擊目標。過去多次限制這些行業,對減少病毒傳播有多大效果?食肆生意大減,換取的是減少幾宗確診個案?我找不到政府故技重施的根據。
與此同時,根據政府公開的數字,由5月至9月,每月平均有超過4萬人獲豁免強制檢疫入境,包括船員、跨境司機等。這些數字都是本身沒有公布,在立法會被問出來的,若果再沒有議員提問,最近10月和11月的數字,尤其是「回港易」開始後的數字,市民是無從得知的。再者,平均4萬人只是總數,各類免檢疫申請由不同政府部門負責處理,所以有幾多人從甚麼地方以什麼理由入境,市民也是不知道的。
防疫措施「逆周期」,似乎有選擇性,不包括免檢疫的政策。除了數據欠奉,我們更加不會知道這些免檢疫的人士當中,有幾多跟本地確診個案有關。是百分百沒有播毒?還是有百分之零點幾幾?哪個免檢疫類別尤其高危?你不知道,我不知道,總之政府就是不會改變相關政策。
部分行業無辜受關聯
有行業在政策下久不久被「取消資格」,生意大減甚至關門大吉,有行業則相對地少受政策波及甚至得到豁免,繼續運作。待遇截然不同,背後是否有科學證據,顯示兩類活動傳播病毒的效果有分別?政府沒有解釋。政策大細超,就難免令人有「你食飯我埋單」的解讀,畢竟付出防疫成本的,都是欠缺政治能量、勢孤力弱的行業,以及逆來順受還要被怪責防疫不力的普羅市民,倖免於難的,卻是遊說力度十足、後台無比堅實的界別。
防疫固然要付出一定經濟代價,問題是犧牲是否物有所值、花得其所。政策鬆緊跟播毒風險高低脫節,不是有效率的做法。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