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20:25:4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學力」與「教力」

我們的學生,在公開考試的壓力下,出現了厭學、逃學等問題,這情況在高中更甚。要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覺得,在課堂的學習行為中,要加大「學力」的訓練……
在正常的情況下,課堂內出現的行為只有兩項,分別是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筆者雖沒有進行研究,但筆者相信,課堂教學是否有效,能否達到目標,與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作為教育的掌權人,教育局對於老師的「教力」,毫不放鬆,這於教育局對各校的「質素保證視學報告」中「「學與教」的評分,可見一斑。
 
官僚作風下的非專家視學,雖然打擊了老師的士氣,但具專業態度與熱誠的老師,卻往往能在「質素保證視學」後對自己作出反思。目下的老師,他們會不斷的尋求突破——運用電子科技教學、開拓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研究班級經營之道、對課程及教材進行校本以至生本的調適、對外交流、進行觀課與分享、研究成功的教學案例……然而,老師的積極,未能得到合理的回報者,比比皆是。原因是我們的學生的「學力」沒有得到提升。這死結在於教育當局監控的是老師的「教力」,而不是學生的「學力」。
 

「學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什麼是「學力」?學力是指一個人在學問上達到的程度,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學習者通過學習而達到的現有水準;二是指在現有水準上所具備的未來學習的潛力,即學習的實際可能性。學力不再是一種應試和記憶知識的能力,而是一種能充分適應不斷變化不斷進步的複雜能力,它包括情意領域的內容。
 
目前在高中推行的「生涯規劃」,「學力」的培養,該是的重要一環。然而我們的學生,在公開考試的壓力下,出現了厭學、逃學等問題,這情況在高中更甚。要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覺得,在課堂的學習行為中,要加大「學力」的訓練。教育當局在進行「質素保證的視學」時,再不該是對教師「教力」的鞭撻,而是針對學校學生的表現,提出提升學生「學力」的實質建議。
 

美國的經驗

 
如何提升學生的「學力」?這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就是放手讓學生學。教師的角色只是課堂的經營者。學生在學習的過桯中,閱讀與表達,至為重要。我們試從下面是兩位美國教師安排學生一天的課程(註),看看他們怎樣透過閱讀,建構學生的「學力」。
 
 
註:摘自吳中豪編譯:<美國的小學語文課程和閱讀教學>,載《外國中小學教育》2002第3期。
註:摘自吳中豪編譯:<美國的小學語文課程和閱讀教學>,載《外國中小學教育》2002第3期。
 
 
整天的學習,全由學生自主學習,老師只作簡單的指導,少開腔。值得一提的,是閱讀工作室的安排,閱讀工作室分為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是:
 
  • 小型課(10分鐘):教師提示一些可以應用的閱讀策略。
  • 獨立閱讀(20分鐘):同學運用所學的閱讀策略獨立閱讀,對於閱讀能力稍遜的同學,他們須找尋閱讀同類作品的同學坐在一起,閱讀時,互相提點,應用已學的閱讀策略。
  • 讀書俱樂部(30分鐘):高聲朗讀所選讀的書籍,運用所學的策略,邊讀邊思考,針對一些重點進行思考與分享。
 

競爭力遠遠不只是「四加二」或「四加三」的討論

 
美國的小學課堂模式,是導師制的模式,教師負責處理所有的科目,但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安排學習的活動。在進行學習之前,教師會提出要求,並建議一些方法。學生從小進行問責性的學習,建構自己的「學力」。香港的課堂模式,是專科專教的教師走堂模式,要培養學生的「學力」,就要靠「家課」了,然而,我們的家課,是應試的操練多於「學力」的培養。
 
執筆之日,教育局公布「新高中學制中期檢討及建議」,倡儀「四加二」或「四加三」改為「四加三」或「四加四」。當日本和台灣正在全力搶救學生「學力下滑」的時候,我們卻倡議多修學科以讓考評局增加收入,這對於那些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被擠進就業大軍的同學,是錦上添花的光環?雪上加霜的毒藥?教育局的官員,年年外訪,帶回來什麼?當局在不斷要求教師強化「教力」之餘,有否考慮每周安排一天的「學力」課程,以加增強他們迎戰來自世界的競爭對手的能力?
 
「學力根深方蒂固,功名水到自渠成。」新世代的教育目標,該在原有的基礎上,強調「學力」。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