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經典開始──「宋詞三首」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屬懷古之作。上闋即地寫景,引入懷古內容;下闋緬懷周瑜,借古人古事抒發自己的感慨。

宋詞是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無論是在主題和語言上,都有所創新。詞開始於中晚唐,定型於五代,盛於宋。詞的産生固然與外來音樂和民間音樂的配合有關,但宋代的經濟繁榮,也爲詞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宋詞與唐詩一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成爲一個時代的文學代表,標誌着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詞的句子有長短,便於歌唱,因為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等。其體制簡述如下:

1.詞牌:填詞時用的曲調名,跟作品的內容無關。每一詞牌,有指定的字數及句數、平仄及押韻等要求。

2.字數:按長短規模分,大致可分三種:

(1)小令:字數在58字以內,又稱令;

(2)中調:59字至90字之間,又稱「引」、「近」;

(3)長調:91字以上,又稱「慢詞」。

3.段落:詞一段稱為一「闋」(或稱「片」),闋之間,是曲調段落間暫時的休止。如果詞分兩段,第一段稱為上闋,第二段則稱為下闋。一首詞,有的只有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相傳最早的詞是李白所填的《菩薩蠻》、《憶秦娥》,這種說法值得商榷。現存最早的一本詞集是五代時趙崇祚所編的《花間集》。早期,詞的內容多表現男歡女愛、離愁別緒等個人感情,題材比較自由,情調比較輕鬆,直到南唐李後主開始寫國仇家恨,擴大了詞的境界。北宋的柳永則大量創作慢詞,字數眾多,使宋詞的發展邁向一個新的階段。蘇軾更將歌者之詞變為文人之詞,出現了「以詩爲詞」,乃至「以文為詞」的傾向,與傳統詞風大有分別,形成了所謂「婉約」與「豪放」兩種風格。

最早將宋詞風格劃分為「婉約」與「豪放」兩大類型的,是明代學者張綖。他說:「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詞情醞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宏。」並認為「大抵詞體以婉約為正」。張綖只是大略的區分,但後人卻將這一說法加以絕對化,並流行至今。「婉約」與「豪放」詞的基本分別如下:

(1)題材:婉約詞多表現傷春悲秋、男女相思之情;豪放詞多表現社會政治,以至軍旅生活的豪情逸興,或英雄俠士的豪邁氣概。

(2)表現手法:婉約詞一般精雕細縷,委婉含蓄;豪放詞多直抒胸臆、情感奔放。

(3)格律:婉約詞多嚴守格律,可歌性強;豪放詞則大多突破音律的限制,未必能合樂歌唱。

婉約詞主要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豪放詞則有蘇軾、辛棄疾。

在「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中,宋詞選了三首,包括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女詞人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聲聲慢(尋尋覓覓)》,以及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本文先介紹的是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1)。故壘(2)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3)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4)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5),談笑間、檣櫓(6)灰飛煙滅。故國神遊(7),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8)。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9)。

注釋:

  1. 風流人物:傑出的歷史名人。
  2. 故壘:過去遺留下來的營壘。
  3. 周郎:三國時吳國名將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掌管東吳重兵。
  4. 小喬:小喬,喬玄的小女。《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時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喬,本作「橋」。
  5. 羽扇綸巾:古代儒將的便裝打扮。羽扇,白羽毛製成的扇子。綸巾,青絲製成的頭巾。綸,粵音作「關」。
  6. 檣櫓:檣,掛帆的桅杆。櫓,一種搖船的槳。此處借指曹操的戰船。檣櫓,粵音作「場老」。
  7. 故國神遊:故國,指舊地,當年的赤壁。神遊:於想像、夢境中遊歷。
  8. 華髮:華,通「花」,指半白的頭髮。
  9. 一尊還酹江月:尊,通「樽」,酒杯。酹,以酒澆在地上祭奠。此處指灑酒酬月,寄託自己的感情。

蘇軾簡介

蘇軾(公元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與其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亦擅長書法和繪畫。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散文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並與父弟同時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與弟同中進士,任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他一生性格耿直,仕途很不順利,曾多次被貶官。熙寧五年(1072年)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後轉任密州、徐州、湖州等知州。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元祐年間,詔返朝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官至禮部尚書。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遠謫至惠州,其後再貶往儋州(今海南島)。最後遇赦北還,不久病死常州,終年六十四歲。諡號「文忠」。著有《東坡全集》及《東坡樂府》。

蘇軾在文學上貢獻最大的是詞,他擴大了詞的題材,抒情寫景、說理懷古、感事懷人,無一不可入詞,開創了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並立。

寫作背景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發生了「烏臺詩案」,蘇軾被彈劾以詩文諷喻朝政,結果被捕入獄,翌年被貶黃州。來到黃州後,蘇軾四處遊山玩水,「深自閉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就在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他遊黃州赤壁(鼻)磯,寫下《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賦及一詞,俱是名作。

內容及藝術特色

《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屬懷古之作。上闋即地寫景,引入懷古內容;下闋緬懷周瑜,借古人古事抒發自己的感慨。

此詞開首,從赤壁下的長江寫起,以「大江向東」起興,滾滾東流的江水,是眼前的景色,也暗喻時光的流逝,昔日顯赫一時的英雄人物,如今安在?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他們似乎都經不起考驗,被滔滔的巨浪淘盡。蘇軾藉此表達了個人對往昔英雄人物的追思與懷念。接着「故壘」兩句,道出此地乃傳說中的古代戰場。關於赤壁之戰的具體地點,據考證,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縣西北,位於長江南岸;而蘇軾所遊之赤壁,卻在今湖北黃岡城西赤鼻磯,作者以「人道是」,含蓄地點明了此赤壁並非彼赤壁,他只不過是借古以抒懷,帶出了「赤壁」的「周郎」,為下片追憶公瑾鋪墊。

接着下來的三句,作者筆鋒一轉,從不同角度,具體描寫赤壁的景物。先將讀者的視線引向天空,然後轉回腳下,用「穿」、「拍」、「捲」三個動詞,將雄奇壯闊的畫面生動地描畫出來。千尺高崖巨石嶙峋,如插雲霄,江上洶湧駭浪,直拍江岸,捲起千堆團團如雪的白浪,寫來氣勢極大,筆力非凡。末二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對景抒情,承上啟下,「江山」概括風景;「豪傑」引出周瑜。上闋於此作出有力的收束,帶起下闋。

下闋主要寫人,以「遙想」領起,集中描寫周瑜的形象。「遙想」有懷想、追念之意。作者想像當年的周瑜——這位年輕有為的主帥,風神俊朗、才智出眾,指揮了有名的赤壁之戰。據歷史記載,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並與他齊攻皖城。周瑜娶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當時是24、25歲,而赤壁之戰卻在建安十三年,周瑜已34歲,此處把相距十年的事連繫到一起,忽然插入「小喬初嫁了」,看似閒筆,其實不閒,目的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具體呈現了周瑜年少得意,風流倜儻,雄姿英發的形象。

「羽扇綸巾」,是三國以來儒將常有的打扮,作者從外貌着墨,描寫周瑜風流儒雅,臨戰瀟灑從容,指揮若定,談笑之間,輕易擊敗了強敵。「檣櫓」,指的是曹操的戰船,戰船被焚,化為灰燼。詞中用「灰飛煙滅」四字,將曹軍的慘敗的情景形容殆盡,亦突顯了周瑜在赤壁之戰的功績。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這幾句詞,可有兩種理解。此處主語究竟是誰?一般註本,多指蘇軾,他神遊故國,多情懷古,頭髮都為之花白了。另可指周瑜,瑜雖早逝,但心繫故國,神遊當年戰地,一定會笑「我」(蘇軾自稱)事業未成,華髮早生。蘇軾這年已47歲,卻一事無成,且貶謫黃州,與年少有成的周瑜相比,自感愧對古人。

結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作者從歷史回到現實,流露出人生短促,世事無常的感慨,所謂是非成敗,轉頭已空,與其執着於個人的得失榮辱,不如放眼大江,藉濁酒一杯,灑祭江上的明月,既可表哀悼古人之思,復可一醉消愁。

蘇軾詞風豪邁奔放,清代詞論家徐軌謂東坡詞「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詞苑叢談》卷三)。《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詞的代表作,黃蘇《蓼園詞選》曰:「題是懷古,意是謂自己消磨壯心殆盡也。……題是赤壁,心實為己而發。」全詞借古抒懷,寫壯闊的景物、超卓的人物,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亦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評之曰:「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可謂的論。

原刊於《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修訂於2020年11月26日,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馮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