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至12日,中國「全球化智庫」(CCG)舉辦中國與全球化論壇。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提出中國崛起威脅美國霸權,可能導致兩國墮入「修昔底德陷阱」而發生衝突的艾利森教授(Prof.Graham T. Allison)透過視像發言,認為拜登政府若上台,將抛棄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奉行多邊合作,但不會改變「美國利益優先」。因此,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將表現得比特朗普政府更強硬,但會更靈活。
他認為中美已是「修昔底德式」的對手,「要不是一起努力找到共同生存的路徑,要不就是共同毁滅」。不過,一些內地網民認為,艾利森把二千多年前希臘城邦對抗的歷史「削足適履,修飾剪裁」,「包裝成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套用到性質完全不同的中美關係上,很值得商榷。
艾利森指出,中美關係不僅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更將成為塑造全球化以及世界秩序的雙邊關係。
拜登政府在三方面蓄勢待發
據內地「觀察者網」報道,艾利森先假設2021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職,人們可以看到新政府在以下三方面已經蓄勢待發:
一、「美國優先」。拜登政府將把美國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有利於拉攏美國盟友和國際組織的方式,利益美國,制衡中國。例如扭轉特朗普作出的從德國撤出12000名美軍的決定。
二、「埋葬單邊主義」。拜登政府將埋葬美國的單邊主義,奉行多邊協作。最先推出的多邊合作倡議之一是在全球共同抗擊新冠病毒。另外一項將是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還有重新加入世衛組織等等。
三、「對華強硬」。在對華政策上,拜登政府將努力表現得比特朗普政府更為強硬,但會更為靈活,不會糾纏雙邊貿易逆差問題,但會採取行動在政治光譜上「反推回去」。
艾利森進一步解釋,拜登認識到中國是真正的「修昔底德式的對手」。他認為,中國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正在取代美國過去一百年中已「習以為常」的地位和特權。處於這種競爭之下,中國正在塑造國際秩序,而美國作為「國際秩序的首席設計師、頭號監護人」卻完全沒在狀態。「修昔底德式競爭」不是美蘇那樣的大國爭霸,而是表現在權力版圖中的結構性變化。
他重申,以「購買力平價」(PPP)來衡量,中國已然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疫情期間,所有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都來自中國;中國已一躍成為世界工廠,它幾乎已經成為所有主要經濟體的最大貿易夥伴。到2020年底,全世界只有一個主要經濟體呈現正增長。
中國成全球經濟增長主要引擎
簡而言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正在取代美國的地位和特權,並且在顛覆世界秩序」。拜登政府會首先認清這個現實。
不過,艾利森也指出,中國會成為「修昔底德式」的對手,在政治光譜中威脅美國的地位;另一方面,美中必須共存,因為剩下的選項就只有同時毀滅。美中都面臨的實際問題,沒有單獨解決這些困難的辦法。
他指出,首當其衝的是核武器及核戰爭的風險。核戰是不能打的,因為不可能有贏家。誰要打一場核戰爭,就是自殺。所以,即使面對「最強對手」,也有強烈的動機去忍受與之共存。
不僅是核戰的風險,艾利森指出,美中同時面臨「環境版的共同毀滅機制」。中美是兩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而中國目前的排放量幾乎是美國的兩倍。由於人類「生存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裏」,美中之間只要有一個國家持續排放溫室氣體,就會「讓全球都不再適宜生存」。
「不能共同生存就要共同毀滅」
因此,他認為,「我們要不一起努力找到共同生存的路徑,要不就是共同毀滅」。他覺得,「讓中美各方記住,擁有強勁的對手對於形成合作、共存甚至是夥伴關係而言是必要的」,但「這對拜登政府而言是挑戰,對中國政府而言也是挑戰」。
艾利森最後總結,一、中美之間一方面是修昔底德式的對手關係,另一方面是被科技與核武器所綁定的、無法逃避的、連體嬰兒般的共生關係。二、如果要避免共同毀滅,中美在在環境與自然方面亦必須和平共處。
艾利森的言論吸引不少網民留言,有網民認為「邏輯感人」,更多內地網民認為「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偽命題,「你說兩個人一定會掉到一個子虛烏有的坑裏,除非這個坑是你挖的」。更有網民直言,以2000多年前希臘幾個小城邦對抗的歷史總結歸納,然後將之裁剪、修飾,包装成一套理論,在規模上、內容上、方式和方法上,根本不能與中美、美蘇,以至90年代的美日矛盾比較,徒然成為笑話而已。但未知這位網民有否認真看過艾利森有關「修昔底德陷阱」的論述。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