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真相比虛構的故事更奇怪」(”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套在卡拉瓦喬(圖1,時年22歲)身上最合適不過。他於38歲之齡英年早逝,只比拉斐爾(Raphael)與梵高(Van Gogh)多活一歲,唯其短短的生命比很多小說與電影還要戲劇性。
才比梵高 一家之祖 自我毀滅 孤獨一生
拉斐爾年少成名,一生備受榮寵,活得像一位貴介公子,在事業巔峰時因急病倉猝離世,讓世人永遠哀悼。梵高一生孤獨悲苦,得不到世人認同,死前只賣出一幅畫,死後才得到各方追捧,歡迎度歷久不衰。筆者個人認為卡拉瓦喬才華不減拉斐爾與梵高,其生前命運介兩者之間,死後名聲卻不如兩人。
他雖非年少成名,早年也曾潦倒掙扎,唯不到30歲畫出《聖瑪竇蒙召為徒》,成為羅馬炙手可熱的當紅畫家,重金邀約不計其數。卻在短短6年間被自己一手摧毀,弄得落荒而逃,一直逃到意大利以南小島馬爾他,受當地權貴重用,本可捲土重來,又因生事再逃亡回意大利半島,輾轉幾年最後孤身一人死於羅馬附近海邊,是一個典型悲劇人物。
他畫風的發展與改變跟其短暫卻跌宕起伏的一生有密切關係,也反映當時羅馬教廷在反宗教改革運動中(Counter Reformation)對藝術取態的轉折與改變。
卡拉瓦喬不相信理想主義,唾棄矯飾浮誇的描繪手法,他來自平民甚或貧民,看到日常神聖的一面,把宗教藝術從華麗虛妄的神壇上拉下來,呈現平凡的偉大。他的畫面光影迷人,人物場景精煉,戲劇性濃,幾個人的定格場景,已飽含多層次「千軍萬馬」的感情。讓人驚豔,讓人悲慟,讓人深思。能夠畫出這樣的畫,成為一家之開山祖,需有天才的畫功,敏銳的觀察力,洞悉人性、同情人性,與強大的內心,缺一不可。今明兩周跟大家介紹他的生平事蹟配合同時期畫作,分析理解他的性格與心理狀態,希望大家不單驚嘆他畫功精妙,更能深入領悟他畫作的意涵與「內心風景」。
混跡街頭 大起大落
卡拉瓦喬1571年生於米蘭,1610年終於羅馬附近Porto Ercole。死時不到39歲。本名Michelangelo Merisi,五歲全家從米蘭搬到附近小鎮卡拉瓦喬(Caravaggio)避疫,後留居該地,以此為鄉。時人為免把他與同名前輩大師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混淆,以其家鄉簡稱他卡拉瓦喬。
惜避疫不成,父叔祖相繼於一年內全死於黑死病,時卡拉瓦喬只得6歲。13歲那年到米蘭學畫4年,唯根據以後其繪畫手法,相信沒學到什麼,就是一些基礎手法卡拉瓦喬好像都是自創的,與人完全不同。1590年19歲,母歿。卡拉瓦喬就此別過家鄉與親人,從此沒有回鄉。唯一的姐妹出嫁沒有出席,唯一的兄弟當了神父到羅馬找他三次,三次他都不肯相認相見,跟人說自己沒有兄弟姐妹,原因未明(註1)。只可想像19歲開始卡拉瓦喬就孤身一人獨自飄泊。
離鄉後曾到米蘭附近謀生,常居無定所,三餐不繼,可能開始混跡街頭,成為一個「古惑仔」也說不定。就是以後他「名成利就」也經常流連街頭,與流氓賭徒妓女為伍,聚眾生事。把不錯的潤筆一夜花光,過着大起大落的生活。
期間曾到訪威尼斯,根據日後畫風,應不太認同威尼斯畫派的明豔色彩,卻對丁托列托的巨型畫幅,強烈的光暗對比,與偏暗色的處理手法留下深刻印象。
意大利首幅 靜物畫 虛空畫 風俗畫 皆為我創
1592年21歲,流浪到羅馬,初期在一畫室工作,日復一日在不同畫面添加一些無關重要的靜物。期間工餘完成了《病中的青年酒神》(圖1,Sick Young Bacchus,1593)、《抱着水果藍的男孩》(圖2,Boy with a Basket of Fruit,1593-94),與意大利畫史上首幅純靜物畫《一籃水果》(圖3,Basket of Fruit,1595–96)。三幅畫都在豐盛生氣盎然的水果旁加添了枯毀的樹葉或腐朽的水果,故亦同時是虛空畫(vanitas,註2),具濃厚宗教意涵。虛空畫在意大利當時與之後都是較為罕見的。
後卡拉瓦喬離開畫室獨立創作,得一畫商指點,開始描繪羅馬街頭故事,這種風俗題材(Genre Painting)在當時意大利可是前無古人。畫家靠着多年混跡街頭的親身體驗,創作了《打牌騙徒》(圖4,The Cardsharps,1594)與《算命師》(圖5,The Fortune Teller,1595)兩畫,寫實而戲謔的呈現了兩種街頭行騙手法,帶出儆醒訊息(註3)。成功贏得蒙第樞機主教(Cardinal Francesco Maria del Monte)垂青,收購畫作,讓畫家入住自己大宅,為他介紹業務。卡拉瓦喬生活開始安定下來。
期間卡拉瓦喬為私人客戶繪製了一幅血淋淋非常逼真的《友第德斬殺敵將》(圖6,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1599-1602)。畫家一生其後繪製了多幅血腥暴力的砍殺與斬頭畫作, 故後世亦有稱其為「暴力畫家」之說。革命畫風 人民畫家
1599年主教推薦卡拉瓦喬為聖王路易教堂繪畫《聖瑪竇蒙召為徒》(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這幅畫 (註4),畫家首次向公眾展示他攝人的自然畫風,一舉成名,從此不單為有識之士私人訂製,也開始得到教會與教堂的大型委任,邀約不斷,繪畫了多幅重要大型畫作。
其中《基督下殮》(圖7,The Entombment of Christ,1602)亦是甫一面世,即極受歡迎。後來成為巴洛克代表人物的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也於10年後畫了一幅相似的版本對卡拉瓦喬致敬。
但好像卡拉瓦喬畫作的儆世寓言一樣,一片美好的表面隱藏着危機。
許多文人雅士欣賞卡拉瓦喬,貧民百姓亦覺得畫家理解他們的辛酸與悲苦,本地人與外來朝聖者經常把有他畫作的教堂擠得水洩不通。很多年輕畫家開始模仿卡拉瓦喬強烈的明暗效果,暗色主義與自然手法(註5)。
唯卡拉瓦喬的革命性畫風,受到誤解抗拒與嘲笑,亦是必然的事。藝術學院的畫家一貫保守,只為權貴服務,認定宗教畫的目的就是「教導那些沒受過什麼教育的粗人」。卡拉瓦喬與民同悲的畫風,自然不為他們高高在上的心態認同。
自然真實 教會拒收
根據聖經耶穌與門徒皆來自底層,卻有批評卡拉瓦喬把聖人如瑪竇描繪成粗人,第一幅《聖瑪竇與天使》即被拒收(圖8,St Matthew and the Angel,1599-1600。原畫已毀,此乃黑白照片轉數位,再着色的效果),最後畫家把聖人改為一位儒儒學老才獲通過(圖9,《聖瑪竇的靈感》,The Inspiration of St Matthew,1602)。
批評卡拉瓦喬的人還批評他聚光燈似的強烈光影做作誇張,以流氓妓女作模特兒描繪聖人是褻瀆等等。成名以來卡拉瓦喬都置這些人不顧。因為反宗教改革運動(Counter Reformation),鼓吹平易親民的畫風,卡拉瓦喬的畫作仍受到許多教堂歡迎。
惜好景不常,早於1604年,教廷的藝術取態已開始轉向,到1605年新教皇保祿五世(Pope Paul V)上任,正式主張恢復以前華麗堂皇的藝術作風,展示聖靈的光輝璀璨,教廷的富裕與權力,同時向新教宣威。典雅華麗、色彩養眼、波瀾壯闊的戲劇性巨幅畫作受到歡迎,天主教區的巴洛克(Baroque)風潮正式展開。卡拉瓦喬的平實親民、自然寫實、貼近事件現場的畫風與暗色風格在羅馬受到邊緣化。就是教廷內喜歡卡拉瓦喬的高層,支持他為教會繪畫面對教徒的大型畫作也不多。1604至1606三年間,雖不斷有私藏邀約,卡拉瓦喬只收到三家教堂的大型委任。
教廷轉向 畫家受壓
期間卡拉瓦喬畫了一幅畫功非常美卻帶點沉鬱的《施洗約翰在野外》(圖10,Saint John the Baptist in the Wilderness,1604)。畫中約翰獨自低頭沉思,卡拉瓦喬畫的是自己嗎?他是為自己的畫風與教會取向相悖,感到孤獨抑鬱?思量應否改變畫風?
同一時期,他的用色也愈來愈暗,就是描繪戶外場景像施洗約翰這一幅畫,也好像發生在一個陰暗的劇場裏似的,中間色彩愈來愈少,只剩下愈來愈暗的陰影。
好不容易1605年取得一項為教廷繪畫的機會,這可是羅馬最高的榮譽。卡拉瓦喬小心翼翼根據教皇詔書指引畫出來的畫,掛上兩天即被除下,原因未明(圖11,《馬伕堂的聖母》,The Madonna of the Palafrenieri)。是聖母太像一個農家女,不夠「高貴聖潔」?是聖母胸部露的太多,不夠莊重?是此畫本為聖安妮教堂而製,但畫中的聖安妮「又老又寒酸」?最後此畫被貶到為教廷馬伕而設的小教堂,此畫亦因而得名。
兩番被拒收對卡拉瓦喬的名聲與自尊構成不少打擊。他性格敏感,為人孤傲,反覆易怒,本來已因聚眾生事、襲擊、械鬥、誹謗、非法攜帶佩劍等種種行為經常被捕,1600至1605年間共11次之多,後期愈見頻密,每次都靠蒙第樞機脫身。隨着兩幅畫作被拒收,他的脾氣也愈來愈壞。
決鬥殺人 命運下漩
但卡拉瓦喬是一個只可以忠於自己的人,堅不迎合主流,以為教會內還有部分派別真正相信服務貧苦大眾就是侍奉主,會理解支持他的畫風,把《聖母之死》(圖12,Death of the Virgin,1606)中的聖母畫的真的像一個死去的普通中年婦人,頂着一個大肚子與浮腫的雙腳,而不是一個華衣美服,長春不老,身材苗條的「睡美人」。這幅「大膽」的畫作最後又難逃拒收命運,教堂的原因是「畫作不端,欠創造力」(註6),換句話說,卡拉瓦喬畫的「太真」了。
雖此畫很快被到訪意大利的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驚為天人,力說意大利曼托瓦公爵 (The Duke of Mantua)收購,離開羅馬前還應當地畫家要求展覽一星期讓他們觀摩學習,說明同行對他的尊重。但對卡拉瓦喬來說,這一切完全不是什麼安慰。
接而連三的拒絕對卡拉瓦喬的打擊真是太大了,不久即於1606年5月因與仇家非法決鬥(註7)殺死對手而被逼逃亡。殺人可是死罪,這一次主教也救不了他。由此卡拉瓦喬的生命開始往下漩。往後數年一直過着逃亡的生活,畫風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下星期我們繼續卡拉瓦喬的逃亡故事與他生命最後幾年的傳奇一生。
注解
- 有說他是感覺自己罪惡,愧見做神父的兄弟。
- 虛空畫的概念來自《舊約聖經‧傳道書》(Ecclesiastes)第12章8-13節「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提醒信徒凡人必有一死……當「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份。」
- 「打牌騙徒」(圖4)清楚看到兩人合作企圖欺騙左面的年輕人。「算命師」(圖5)中的年輕男子只顧看着年輕貌美的吉普賽女子,沒有留意女子借看掌之名,正悄悄的準備脫下他的戒指。
- 詳情請參閱本欄2020年10月29與11月5日〈卡拉瓦喬六篇〉之一與二的文章
- 但卡拉瓦喬沒有設館授徒,所有畫作皆自己一手完成。
- 教堂的神父說 “it was well made but without decorum or invention or cleanliness“.
- 羅馬警方記錄,在場人士堅稱雙方因一場網球賽的輸贏起爭執而卡拉瓦喬誤傷對手。其實根據最新學者研究,雙方是約好決鬥,唯當時在羅馬決鬥是違法的,故所有人皆只稱是賭網球, 史稱「網球場事件」。
卡拉瓦喬:六篇之三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