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真相比虛構的故事更奇怪」(”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套在卡拉瓦喬(圖1,時年22歲)身上最合適不過。他於38歲之齡英年早逝,只比拉斐爾(Raphael)與梵高(Van Gogh)多活一歲,唯其短短的生命比很多小說與電影還要戲劇性。
(圖1) 《病中的青年酒神》(畫家自畫像)。卡拉瓦喬,1593,帆布油畫,高67cm、 寬 53cm,羅馬波格賽美術館。Sick Young Bacchus, Caravaggio, Galleria Borghese, Rome
1592年21歲,流浪到羅馬,初期在一畫室工作,日復一日在不同畫面添加一些無關重要的靜物。期間工餘完成了《病中的青年酒神》(圖1,Sick Young Bacchus,1593)、《抱着水果藍的男孩》(圖2,Boy with a Basket of Fruit,1593-94),與意大利畫史上首幅純靜物畫《一籃水果》(圖3,Basket of Fruit,1595–96)。三幅畫都在豐盛生氣盎然的水果旁加添了枯毀的樹葉或腐朽的水果,故亦同時是虛空畫(vanitas,註2),具濃厚宗教意涵。虛空畫在意大利當時與之後都是較為罕見的。
(圖2)《抱着水果籃的男孩》,卡拉瓦喬,1593-94,帆布油畫,高70cm、寬 67cm,羅馬波格賽美術館。Boy with a Basket of Fruit, Caravaggio, Galleria Borghese, Rome(圖3)《一籃水果》,卡拉瓦喬,159596,帆布油畫,高31 cm,寬 47 cm,米蘭安波羅修美術館。Basket of Fruit, Caravaggio, Pinacoteca Ambrosiana,Milan.
後卡拉瓦喬離開畫室獨立創作,得一畫商指點,開始描繪羅馬街頭故事,這種風俗題材(Genre Painting)在當時意大利可是前無古人。畫家靠着多年混跡街頭的親身體驗,創作了《打牌騙徒》(圖4,The Cardsharps,1594)與《算命師》(圖5,The Fortune Teller,1595)兩畫,寫實而戲謔的呈現了兩種街頭行騙手法,帶出儆醒訊息(註3)。成功贏得蒙第樞機主教(Cardinal Francesco Maria del Monte)垂青,收購畫作,讓畫家入住自己大宅,為他介紹業務。卡拉瓦喬生活開始安定下來。
(圖4)《打牌騙徒》,卡拉瓦喬,1594,帆布油畫,高94.2cm,寬131cm,德州金貝爾美術館。The Cardsharps, Caravaggio, Kimbell Art Museum, Texas.(圖5)《算命師》,卡拉瓦喬,1595,帆布油畫,高93cm,寬131cm,羅浮宮博物館 。The Fortune Teller, Caravaggio, The Louvre, Paris.期間卡拉瓦喬為私人客戶繪製了一幅血淋淋非常逼真的《友第德斬殺敵將》(圖6,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1599-1602)。畫家一生其後繪製了多幅血腥暴力的砍殺與斬頭畫作, 故後世亦有稱其為「暴力畫家」之說。
(圖6)《友第德斬殺敵將》,卡拉瓦喬,1599-1602,帆布油畫,高1.45米,寬1.95米,羅馬國立古代藝術美術館。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 Caravaggio, 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Antica, Rome.革命畫風 人民畫家
1599年主教推薦卡拉瓦喬為聖王路易教堂繪畫《聖瑪竇蒙召為徒》(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這幅畫 (註4),畫家首次向公眾展示他攝人的自然畫風,一舉成名,從此不單為有識之士私人訂製,也開始得到教會與教堂的大型委任,邀約不斷,繪畫了多幅重要大型畫作。
其中《基督下殮》(圖7,The Entombment of Christ,1602)亦是甫一面世,即極受歡迎。後來成為巴洛克代表人物的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也於10年後畫了一幅相似的版本對卡拉瓦喬致敬。
(圖7)《基督下殮》,卡拉瓦喬,1602-04,帆布油畫,高3米,寬2.03米,梵蒂岡畫廊。The Entombment of Christ, Caravaggio, Pinacoteca Vaticana, Rome.
根據聖經耶穌與門徒皆來自底層,卻有批評卡拉瓦喬把聖人如瑪竇描繪成粗人,第一幅《聖瑪竇與天使》即被拒收(圖8,St Matthew and the Angel,1599-1600。原畫已毀,此乃黑白照片轉數位,再着色的效果),最後畫家把聖人改為一位儒儒學老才獲通過(圖9,《聖瑪竇的靈感》,The Inspiration of St Matthew,1602)。
(圖8)《聖瑪竇與天使》(原畫已毀,此乃黑白照片轉數位檔案再著色本),卡拉瓦喬原創,1599-1600,高2.32米,寬1.83米,柏林博德博物館。St Matthew and the Angel, Caravaggio, Kaiser Friedrich Museum, Berlin.(圖9)《聖瑪竇的靈感》,卡拉瓦喬,1602,帆布油畫,高2.92米,寬1.86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The Inspiration of St Matthew, Caravaggio, Church of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惜好景不常,早於1604年,教廷的藝術取態已開始轉向,到1605年新教皇保祿五世(Pope Paul V)上任,正式主張恢復以前華麗堂皇的藝術作風,展示聖靈的光輝璀璨,教廷的富裕與權力,同時向新教宣威。典雅華麗、色彩養眼、波瀾壯闊的戲劇性巨幅畫作受到歡迎,天主教區的巴洛克(Baroque)風潮正式展開。卡拉瓦喬的平實親民、自然寫實、貼近事件現場的畫風與暗色風格在羅馬受到邊緣化。就是教廷內喜歡卡拉瓦喬的高層,支持他為教會繪畫面對教徒的大型畫作也不多。1604至1606三年間,雖不斷有私藏邀約,卡拉瓦喬只收到三家教堂的大型委任。
教廷轉向 畫家受壓
期間卡拉瓦喬畫了一幅畫功非常美卻帶點沉鬱的《施洗約翰在野外》(圖10,Saint John the Baptist in the Wilderness,1604)。畫中約翰獨自低頭沉思,卡拉瓦喬畫的是自己嗎?他是為自己的畫風與教會取向相悖,感到孤獨抑鬱?思量應否改變畫風?
(圖10)《施洗若翰在野外》,卡拉瓦喬,1604,帆布油畫,高1.73米,寬1.32米,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Saint John the Baptist in the Wilderness, Caravaggio, Nelson-Atkins Museum, Kansas City.
好不容易1605年取得一項為教廷繪畫的機會,這可是羅馬最高的榮譽。卡拉瓦喬小心翼翼根據教皇詔書指引畫出來的畫,掛上兩天即被除下,原因未明(圖11,《馬伕堂的聖母》,The Madonna of the Palafrenieri)。是聖母太像一個農家女,不夠「高貴聖潔」?是聖母胸部露的太多,不夠莊重?是此畫本為聖安妮教堂而製,但畫中的聖安妮「又老又寒酸」?最後此畫被貶到為教廷馬伕而設的小教堂,此畫亦因而得名。
(圖11)《馬夫堂的聖母》,卡拉瓦喬,1605,帆布油畫,高2.9米,寬2.1米,羅馬波格賽美術館。The Madonna of the Palafrenieri, Galleria Borghese, Rome.
但卡拉瓦喬是一個只可以忠於自己的人,堅不迎合主流,以為教會內還有部分派別真正相信服務貧苦大眾就是侍奉主,會理解支持他的畫風,把《聖母之死》(圖12,Death of the Virgin,1606)中的聖母畫的真的像一個死去的普通中年婦人,頂着一個大肚子與浮腫的雙腳,而不是一個華衣美服,長春不老,身材苗條的「睡美人」。這幅「大膽」的畫作最後又難逃拒收命運,教堂的原因是「畫作不端,欠創造力」(註6),換句話說,卡拉瓦喬畫的「太真」了。
雖此畫很快被到訪意大利的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驚為天人,力說意大利曼托瓦公爵 (The Duke of Mantua)收購,離開羅馬前還應當地畫家要求展覽一星期讓他們觀摩學習,說明同行對他的尊重。但對卡拉瓦喬來說,這一切完全不是什麼安慰。
(圖12)《聖母之死》,卡拉瓦喬,1606,帆布油畫,高3.69米,寬2.45米,羅浮宮博物館。Death of the Virgin, Caravaggio,Louvre,Paris.接而連三的拒絕對卡拉瓦喬的打擊真是太大了,不久即於1606年5月因與仇家非法決鬥(註7)殺死對手而被逼逃亡。殺人可是死罪,這一次主教也救不了他。由此卡拉瓦喬的生命開始往下漩。往後數年一直過着逃亡的生活,畫風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