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的意義

記得我當初接觸佛教時,有師兄告訴我學佛要先皈依,然後過一年左右再受五戒。當他解釋其中的意義之後,我便決定三皈五戒一次完成。

六祖惠能在《六祖壇經》的「無相頌」中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受這麼多的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和比丘尼戒,還要在生活中不斷禪修呢?

問題就是我們還未做到「心平」和「行直」,就像渡河之前,當然需要船隻或者木筏,過了河的彼岸,船隻或木筏就必須放下,否則便變成多餘的負擔了。

記得當初接觸佛教時,有師兄告訴我學佛要先皈依,然後過一年左右再受五戒。當他解釋其中的意義之後,我便決定三皈五戒一次完成。

大家從持戒開始吧

五戒其實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只是因為我們的無明和貪、嗔、癡,才會不斷觸犯。持戒之後人會感到安樂,內心不再誠惶誠恐而變得安定,本具的智慧便自然開啟,這就是佛教的「戒、定、慧」三學。因此戒律並非束縛,而是保護和幫助我們修行和進步的工具。

曾經有不少人跟我說暫時未能受戒的原因,是因為自己還未做得到,其實這個觀念並不正確。試想像有些事情是明知不應該做的,如果已經受戒,想做之前還是會慎重考慮一下,就算定力未夠而犯了,起碼也會知道慚愧懺悔,而不會因為自己未受戒而做得心安理得,一錯再錯。

佛陀入滅前也囑咐我們「以戒為師」,想要過一個幸福自在的人生,就請大家從持戒開始吧!

原刊於《溫暖人間》,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常霖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