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會成立25周年 與本社、教大合辦研討會 探討人文精神科技創新

教育評議會、香港教育大學和灼見名家媒體合辦研討會。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覺得,在推動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要培養使用者的人文素質和價值觀。

2020年是教育評議會成立25周年。11月7日,教育評議會、香港教育大學、灼見名家傳媒合辦「承先啟後25年,人文精神與科技創新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發揚人文及科創精神。大會邀請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院士、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先生、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譚鐵牛:人工智能加速教育形態的變革

譚鐵牛表示,人工智能經過60餘年的發展已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着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

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加速教育形態的變革,譚鐵牛期望引發新一輪教育革命。

他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的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

科學應變,順勢而為,譚鐵牛建議做好頂層規劃,加強政策引導,建立規範標準,優化基礎環境,促進教育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

譚鐵牛表示,人工智能經過60餘年的發展已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譚鐵牛表示,人工智能經過60餘年的發展已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楊潤雄:科技令教師身份轉變

楊潤雄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令生活上和學習上有很大的改變,創造很多不可能性,推動社會的進步。他以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為例,令生活上很多改變。學習上由在課室學習,變成網上課堂,實施「停課不停學」理念,利用科技補充不足。

楊潤雄認為,人工智能是造福人類,還是帶來不良的影響,其實取決於使用者。他覺得,推動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要培養使用者的人文素質和價值觀。

楊潤雄表示,科技令教育個人化,能掌握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不過教育個人化令學生忽略群體生活。他認為,學生是社會的一分子,需要將自己的能力貢獻社會。

「教育不只是知識上的傳授,亦要培養正面的價值觀,不是要陶醉自己的世界裏,而是貼近現實的世界裏。教育要學生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要明白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這是機器做不到的。」

楊潤雄認為,科技令教學的轉變,教師身份的轉變是另一波衝擊。他表示,將來的學校不只是知識傳授的地方,而是學習的群體。教師由傳授知識的工作,轉為輔導學生,令他們學習更好更有效率。未來科技令學生投入學習,但太投入其他應該需要認識的東西,比如學生太投入歷史,而忽略理科學習。未來老師需要幫助找回平衡點。

楊潤雄表示未來教育有兩大特點。第一,教導學生怎樣使用科技,令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第二,教師如何利用教學科技,令學生學習更有效率。

楊潤雄總結,當很多新事物發展時,如何維持基本的做人基本原則,令社會發展更好,這是科技發展的最大挑戰。

楊潤雄認為,人工智能是造福人類,還是帶來不良的影響,其實取決於使用者。
楊潤雄認為,人工智能是造福人類,還是帶來不良的影響,其實取決於使用者。

張仁良:要令學習變成有趣

張仁良表示,教育大學秉承「教育為本,超越教育」的理念,帶領教育創新為首要使命。透過創新教育,改善及提升教育和生活素質。

創新教育以科技應用與人文價值為載體,令學生變得有趣,將理論及跨學科知識應用於教育實踐,為未來教師裝備,帶領教育發展,回應教育相關持份者。

教大在幼兒教育、STEM教育、生命教育、特殊教育、家長教育各方面,應用創新教育。

教大推出「看動畫·學歷史」計劃,製作十輯中國歷史人物的故事動畫及配套教材,增進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及興趣。第一輯以在2018年6月推出,現時製作新一系列的動畫。

張仁良表示,教育大學秉承「教育為本,超越教育」的理念,帶領教育創新為首要使命。
張仁良表示,教育大學秉承「教育為本,超越教育」的理念,帶領教育創新為首要使命。

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教大副校長李子建與三位嘉賓進行研討會。譚鐵牛認為,人有才無德是毒品。研究人工智能的同時,更需要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張仁良認為,課時有限,要將艱澀的教材變得有趣,令學生樂於學習。楊潤雄表示,科技進步,令課時轉變成學時,學習變得個人化,不會受學校課程規管,是未來的學習方向。

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左一)、教大副校長李子建(左五)與三位嘉賓進行研討會。
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左一)、教大副校長李子建(左五)與三位嘉賓進行研討會。

盧安迪:人腦和電腦可互補不足

隨後大會播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學者汪利兵的短片《2030教育未來發展前瞻》,展示未來十年世界教育發展的路向,讓我們放眼世界,展望未來。

史丹福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生及法學博士生盧安迪分享,探討人腦和電腦怎樣互補不足。他認為,電腦只能從數據摸索規律,人類能通過內省得出靈感。電腦可基於現有經驗,找出局部最優解,但未必是全局最優解。

盧安迪建議,未來課程可注重培養創意。他也建議,因為總課時有限,課程要在深度和廣度之間取捨,人腦估計全局最優解的所在範圍,電腦在該範圍內精確搜尋。

盧安迪認為,人腦和電腦可以互補不足。
盧安迪認為,人腦和電腦可以互補不足。

最後在灼見名家傳媒文灼非社長主持,與三位年輕人對談,討論人文精神和科技創新的結合。他們分別是自由學園創辦人陳曉慧、香港教育大學英語教育學系講師葉慧儀(Tayyaba BiBi)、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系二年級生曾浩一。

灼見名家文灼非社長(左四)與三位年輕人對談。
灼見名家文灼非社長(左四)與三位年輕人對談。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