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合作編撰之2020年度報告《環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已經發表,涵蓋131個經濟體。領先之十大創新經濟,南韓取代以色列,敬陪末座,其餘排名無明顯變動。香港排名第11,攀升兩位;中國排名第14不變。
投入產出制訂指數
至於環球科技創新地帶(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usters),深圳/香港穩坐龍虎榜第二位,今年度報告更連結廣州,組成深港粵合縱地帶,僅次於日本東京/橫濱(Tokyo/Yokohama),領先美國三藩市/聖荷西(San Francisco/San Jose)。適逢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紀慶,推出新猷,珠江大灣區發展規劃也起步,深港粵三地各有擅長,互補互惠,報告再度肯定整合成效。
科技創新是改造或改進產品,並且付諸實行,收脫胎換骨之效。環球創新指數分為「投入」及「產出」兩部分,各有分類指數,而綜合指數是分類指數之不加權平均值。
投入分類指數共有5個元素:
.機構(政治架構、監管架構、商業架構)
.人才及科研(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研究與發展)
.基礎建設(資訊及通訊科技、基礎設施、生態環境)
.市場複雜性(信貸、投資、交易、競爭及市場)
.商業複雜性(知識工人、創新連繫、知識吸收)
產出分類指數共有2個元素:
.知識及科技產出(知識創造、知識影響、知識滲透)
.創新產出(非實體資產、創新商品及服務、聯線創造力)
中國穩守排名14位
是年度十大創新經濟依次為:瑞士(1)、瑞典(2)、美國(3)、英國(4)、荷蘭(5)、丹麥(6)、芬蘭(7)、新加坡(8)、德國(9)、南韓(10)。香港緊貼其後,名列第11,並且有12個指標居首位,乃各個經濟體之冠。投入分類指數進步顯著,排名上升一位至第7;其中機構排名上升2位至第5,人才及研發上升5位至第23;而市場複雜性更躍升榜首,歸功項目下投資分組上升10位至第1,其中進步顯著者,計有小股東保障(第7)、創業基金融資(第4)等。人才及科研項目下之高等教育(第9)及研發(第30)排名也進步甚大,來自院校收生(第22)、留學生(第15)、科研人才(第25)、研發開支(第42)等。
中國內地排名穩守第14,躋身環球創新經濟前列。投入方面,人才和科研(排名第21、上升4位)及市場複雜性(排名第19、上升2位)進步頗大。產出方面,在若干分組及項目具領導地位,計有原創專利、商標、工業設計、創新產品出口等。創新產出元素排名維持第12,項目下非實體資產名列前茅,在世界5000大品牌榜獨佔408席(8%),以品牌價值計,排名第17。此外創新商品及服務排名第12、上升2位,項目下文化及創新服務、娛樂及媒體市場、印刷及其他等,也有長足進步,而創新產品出口更是環球翹楚。
創新應該質量並重,報告以3個素質指標客觀分析,不過局限高收入及中收入經濟。指標一,是3家頂尖大學之「QS排名榜」評分之平均值;指標二、是同時在兩個獨立司法管轄區註冊之專利群組統計,從而衡量發明權之跨地域應用;指標三、是學術研究文章在外地引述之權威統計(H-指數),從而衡量公認之研究水平。
高收入經濟及中收入經濟之素質結構有別,所以分開排名。高收入之49個經濟體合計,各指標分布平均;五大是美國、瑞士、日本、德國及荷蘭。中收入之66個經濟體合計,專利群組(指標二)得分偏低,平均佔4%,其餘96%由大學排名(指標一)及文章引述(指標三)均分,五大是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馬來西亞。
其實高收入經濟各有特長,指標得分參差。瑞士、日本、瑞典、荷蘭、南韓、以色列等,專利群組佔素質總評分40%之多。而英國、加拿大、澳洲、香港、新加坡、西班牙、紐西蘭等,大學排名佔總分接近50%。中收入經濟側重大學排名及文章引述得分,不過也有例外。中國日益重視研發應用,專利群組佔10%;馬來西亞也佔8%。印度及俄羅斯低於平均,只佔3%。
專利權申請遜日本
環球創新指數以經濟體為單位,乃宏觀分析。報告深入探討原動力,統計各地專利申請及學術文章發表,以地緣歸納法(DBSCAN)找出100大科技創新地帶,乃微觀分析。指標一,是統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轄下之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所收到之專利權申請,以5年平均計算,今年度報告統計2014年至2018年。指標二,是同時期科學聯網(Web of Science)編制之科學引述擴大指數(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之原文作者統計。
榜首五大創新地帶名次不變【表1】,東京/橫濱繼續領導群雄,依次為深圳/香港/廣州、首爾、北京、三藩市/聖荷西。今年度廣州合併深圳/香港,組成擴大地帶,仍遠落後榜首之東京/橫濱,尤其是專利權指標,可見應用研發是日本強項。無怪100大之中,日本有五席位,共佔申請總計16%之多,乃各個經濟體之冠,即使榜首美國(25席)也比不上。
按經濟體統計,分布於26個創新地帶,其中6個(巴西、中國、印度、伊朗、俄羅斯、土耳其)屬中收入經濟。
其實中國緊隨美國排行第2,依舊佔17席,德國隨後,佔10席。此外台北/新竹上升16位至第27,與日本濱松(上升17位至第85)並列進步雙雄。
應留意者,是專利領域與學術領域未必一致,後者視乎龍頭大學而定,深港粵(中山)、三藩市(加州)、北京(中國科學院)皆長於化工研究,而東京/橫濱(東京)、首爾(國立首爾)長於物理及工程。無怪東京/橫濱鶴立雞群,首爾則後來居上。
人口科技深度成反比
各地帶客觀條件不同,尤其人口差距甚大。報告將100大兩個指標產值化為總計之佔分,除以當地人口,得出科技深度指數【表2】。英國劍橋及牛津名列前茅,是意料之中。至於5大地帶,三藩市/聖荷西晉升至第4;其餘東京/橫濱下跌至第26;北京下跌至36;首爾下跌至第37;深港粵下跌至57。
統計分析顯示,人口與科技深度成反比,尤其人口低於330萬人之地帶;反映中小城市較大城市佔優,有利專注科技創新。三藩市/聖荷西是例外,皆因矽谷匯聚人才及資金,乃創新之都。其次、以專利產出為主者,深度指數較高,也顯示應用科研集聚效應較學術研究大,效益也較高。大學城是例外,如波士頓/劍橋(美國),兩者不相伯仲。
科技創新有賴天時(市場)、地利(資源)、人和(人才)相輔相成。三藩市/聖荷西得天獨厚,充分發揮政府規劃(國防工業)配合市場經濟結合之優勢,無怪質(深度)量(闊度)皆出色過人。分析十大創新經濟之效益指數(產出對投入比率),前5名平均82%,而瑞士更達92%,顯示投入高,產出也高。後5名平均72%,而新加坡之指數(43/70=62%),甚至落後於香港(43/66=65%)。
故此效益高者,增加投入,維持動力,事半功倍;而效益低者,應改進產出為要,否則事倍功半。新加坡模式,前車可鑑。中國之效益指數也達92%,不過產出及投入指數相若(51/55);若不增加投入,勢難突破,而依賴政府規劃,事半功倍。珠江9+2大灣區發展策略,正是以深港粵科技創新地帶為基礎,促進中外官民合作,發揮協同潛力,與東京/橫濱灣區及三藩市/聖荷西灣區分庭抗禮。
深圳經濟特區建設40年,與香港唇齒相依,科技研發基礎紮實,絕非偶然,乃無數中外廠家、各方移民之心血。千禧新紀元,新興科技產業落戶,受惠貿易開放及金融改革而壯大。現今深港科技創新地帶成熟,成績屢獲國際認同,殊非僥倖。
香港深圳變孿生城市
瘟疫肆虐,環球經濟面對前所未有之考驗,殃及創新資金籌劃,單憑傳統創業基金、主權投資基金等,不易成事;甚至新興之創業板上市、網上眾籌等,也障礙重重,癥結是風險不確定。故此因時制宜至為關鍵,政策應多管齊下,促進長線投資及創新,官民攜手克服難關。首先政府介入平衡利益,可以消減科技研發風險。其次資金供求失衡,有賴活化融資平台,促進資金流轉。其三新興及落後經濟更需要提高市場效率,利便資金流轉支援科技創新。
深圳之新綜合改革藍圖,確認深港粵科技創新地帶之成就,按此基礎發揮大灣區工商業所長。有人誤解,以為新政策等於香港融合深圳,而忽視兩地文化差異拉近,形成孿生城市(twin city),互惠互利格局。其實深港兩地高等學府早已攜手,在大灣區辦學,廣納優異生,培養科技文教人才接班,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開其先河。香港中外金融機構也在深圳以至大灣區廣布據點,新氣象帶來新企業融資機遇,與《環球創新指數》報告所提倡者,不謀而合,也印證創新有賴天時地利人和相輔相成之客觀規律,我們實應認清方向,作好各項準備再出發。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