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通俗)演義》之卷首定場詩(詞),引用同代楊慎59字之〈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一起首即劇力萬鈞:
「滾滾長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红。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再來開場白: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合,合久必分——只八個字,即道盡世局朝代邅替之治亂興亡,強弱盛衰之史律。
由是吸引了讀《三國演義》者,幾乎無不沉溺於它的通俗小說本事,而略過作者羅貫中(1320-1400)本人,及其連帶衍生的軼事,不由人有紅花綠葉失色之歎。
《三國演義》與反元浪潮
一般講法是元末明初,自號湖海散人的羅貫中,所撰之《三國演義》,與明施耐庵(1296-1370)之《水滸傳》,吳承恩(1499-1582)之《西遊記》及清曹雪芹(1715-1763)之《紅樓夢》並稱我國四大名著。(現行版本之《三國演義》是清康熙年間,由毛宗崗修改。)《三國演講》主要內容,是講東漢末年(184年)黃巾之亂,至司馬氏一統中原(280年),近百歷史本事和軼事。羅貫中之寫得如此精彩,實同他的經歷有着極密切關係。
元末,群雄蠭起反元。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羅貫中入張士誠幕府作賓為幕僚。時,張士誠正與朱元璋兩軍對峙。翌年,他即獻策助張士誠打敗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進攻。張士誠其後一度降元,並沉溺於享樂。元至正二十三年,見元朝衰弱不振,又再度迄自稱王。羅貫中苦勸不聼之下,遂黯然辭幕回老家去。途中,他過河陽山(今江蘇蘇州市張家巷),遇上比他大上約20多歲,正在撰寫《水滸傳》的施耐庵。於是羅貫中便拜他為師,幫施耐庵抄寫書稿。隨後,他也開始《三國演義》書稿,並得到施耐庵不少的指點。不難想像,他的幕客同實戰經驗,定然有助於他使《三國演義》本事,寫得如此歷歷在目栩栩如真。故另有一種說法是,張士誠兵敗,他也連帶被俘,朱元璋愛其才,乃容之續寫《三國演義》,以作俗說話本。
坊間傳說,施耐庵曾出一絕對——「渺渺茫茫海中天」,要羅貫中對,羅貫中即對——「霏霏沸沸水含煙」。
其後,施耐庵因《水滸傳》而被朱元璋勅令禁錮。羅貫中立即趕往金陵(今南京),找施耐庵的好友劉伯温營救。一年多後施耐庵才得以獲釋,羅貫中送他回家,卻不幸在途中病逝。《水滸傳》書稿,由是由羅貫中保有。因此,坊間有說,羅貫中曾整理、修改過《水滸傳》,書之後三十回,就是出自於他的手筆。《三國演義》定稿後,羅貫中又寫了《三遂平妖傳》等書,後卒於杭州。
隱藏觸目傳說
除了一般人熟悉的宏觀式大故事外,《三國演義》或明或暗,都隱藏着日後流傳甚廣的軼事,洛神與曹丕、曹植兄弟宮闈鬩牆之禍,就是最令人觸目的傳說。
洛神,在中國神話故事裏,是宓羲氏(伏羲氏)之女,名叫宓妃,又名洛嬪,因在黃河支流洛水(河)溺死,而成為洛水之神(洛神)。宓妃,同見諸於戰國屈原之《楚辭》與西漢淮南王劉安之《淮南子》。屈原〈楚辭.離騷〉曰:「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淮南子‧俶真訓》則說:「妾宓妃,妻織女,天地之閒,何足以留其志(誌)。」三國曹魏時,則因鄄城侯曹植寫了篇〈洛神賦〉,被傳為是對其兄嫂甄宓(宓妃)情愫之抒發,遂附會了一連串淒美民間傳說。
故事核心人物際遇坎坷的甄宓(宓妃),原是袁紹之子袁熙之妻室,與曹植原本相遇甚早。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戰於今河南中牟東北之官渡(官渡之戰),曹植在洛水神祠裏,不期遇見藏身祠裏,躲避兵燹的她。曹植贈她白馬,幫助她逃返鄴城(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甄宓則回贈隨身玉佩為謝。
其後,袁紹戰敗,甄宓為曹軍所俘,曹丕一見驚為天人,乃納之為婦,後生子曹叡。曹植與甄氏相處日密,漸生情愫,漸有叔嫂戀流言蜚語。故曹丕稱帝後,只封甄氏為妃。甄妃既失寵於帝,不經年即憂鬱而死。她死的那年,曹植適巧到洛陽朝覲。曹丕乃將甄氏遺物──玉縷金帶枕,送了给他,曹植悲傷不已。
曹植睹物思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竟與甄妃夢遇。返回甄城後,文思泉湧,遂成《感鄄(甄)賦》一篇。賦成四年後,甄妃子曹叡繼位為明帝,認為原賦賦名不雅,乃改為〈洛神賦〉,並防叔父曹植得臣民之心而得祚帝位,乃一再將曹植封徙,曹植終而寂寞無歡而死。(甄為姓,鄄是地名,唯甄、鄄二字相通。)
曹植在賦中,隱喻嫂子甄宓是洛神轉世,是他的夢中情人,借夢境之人神不能逾越之情愫,盡吐愛情失意的自我感傷。唐李商隱有〈東阿王(曹植)〉一詩詠此事:「國事分明屬灌均,西陵魂斷夜來人。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時賦洛神。」(灌,姓也,灌均,監視曹植官員;西陵,湖北宜昌西陵。)東晉名畫家顧愷之,即根據〈洛神賦〉而繪成聞名於世的「洛神賦故事圖」。
巧書洛神美貌
〈洛神賦〉力述洛神的美貌及儀態萬千,以當時文字來說,的確是才子大筆之作,舉數句以言之:
- 容貌:「翩若驚鴻(成語:驚鴻一瞥),婉若游龍,容耀秋菊,華茂春松。若輕雲之蔽月,似流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望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成語:明眸皓齒),面輔承權,環姿艷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
- 儀態:「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坐。轉盼清流,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出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曹子建七步成詩
才高八斗的曹植,因才招妬,為兄曹丕(187-226)所忌,多番刁難考他才華。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有一段曹子建七步成詩故事:
一天,曹丕無端端把曹植召來,要他在十步時間內,即興成詩,否則,他只是虛名騙世,要行大法(殺頭)。曹植要他出題目,適牆上掛有一幅一牛䧟井跌死的畫,丕即命曹植以此為題,但詩中不但提及「二牛鬥牆下,一牛墜井死」字樣。曹植果然才子,不到十步,即慨然成詩:「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凸骨(牛也)。相遇塊山下,焱起相搪突(發起脾氣)。二敵不懼剛(硬碰硬),一肉卧土窟(跌落井裏)。非是力不如,氣盛不洩畢(没拚死打)。」
曹丕見難不倒曹植,又再要他七步之內成詩,並以兄弟為題,但詩中不得有兄弟兩字。曹植又在七步內吟成:「煮豆持作羹(做豆汁),漉菽以為汁(漉,粵音綠,燙也)。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語:煮豆燃萁,喻兄弟鬩牆骨肉相殘。)丕知植意,面有愧色。
《三國演義.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則說曹植應聲而作:「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僅數字之異,更琅琅上口。羅貫中於書善虛改,每每一字鏗鏘,伏筆玄妙。例如,陳壽《三國志》中曹植之〈銅雀臺賦〉另一版本為:「連二橋于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三國演義.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則纂改成:「攬二喬之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令周瑜勃然大怒,決意破曹。(《三國志.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裴松之注.銅雀臺賦》,則無此兩句。)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白居易傳.白居易〈與元九書〉》有說,白居易(772-846)天性聰明,出生六、七個月,即能辨認之無兩字。十歲那年,他的舅父以「曹子建七步成詩」一聯要他對,他聽了卻默不作聲。原來,他已對通了——白居易一時無對。不想這樣的對對法,無意中開了後世對啞聯先河。例如,坊間傳說,明弘治帝一日與諸臣工相敘於御花園,弘治帝突然有所感觸,竟赤足涉水過池。當群臣正愕然不知所措之際,在座的廣東狀元倫文敍(1513-1467),卻洞悉弘治帝出的是一道啞聯要臣工對。於是衝口而出對曰:「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令弘治讚賞不已。(此兩句出處,有不同講法,有謂出於宋相呂蒙正之〈破窰賦〉,有謂出於明吳承恩之《西遊記》;而爾後章回小說引用作勸世文者甚多,如《三國演義》、《增廣賢文》、明西周生《醒世姻緣》、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及清蒲松齡禪詩等等皆曾套用。)
其實,曹操父子皆能文,是以世稱三曹。曹操(155-220)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開頭四句,即道盡人生無奈。曹丕〈典論論文〉尤其佳句滿篇,略舉廣為謳傳的數語以斟酌:
-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
-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辱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夫然,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勉,貧賤則懾于飢寒,富貴則流于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