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的第三波疫情已接近完結,無奈林鄭政府不肯放寬4人限聚令,反而放寬本地團人數上限至30人、婚禮人數增至50人、泳池可進行多於4人的隊際活動等新措施。其實,從過去多天本地確診病例宗數處於低水平來看,特區政府維持4人限聚令是不合理的。雖然近期本地確診病例仍存有「感染源頭不明」個案,但按筆者採用的追蹤傳染病模型「不對稱S曲線」,本地疫情已差不多完全控制下來,政府是有空間略為放寬限聚令,以免已經一潭死水的經濟變得更差。
究竟第四波疫情會否爆發?
不過,從近期林鄭和負責公共衞生的高官不斷提出警告,第四波疫情將會在下月發生來看,政府似乎在未來幾個月也不會放寬4人限聚令。究竟第四波疫情會否爆發?筆者沒有水晶球,所以不能準確預測未來,但卻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假若政府能夠在出入境關口做好防疫工作,爆發第四波的可能性是極低的。
林鄭政府是否先知先覺,能夠預視疫情,大家不妨拭目以待。然而,從越南、台灣、汶萊、南韓等採取適度防疫措施,新冠疫情對以上幾個地方所帶來的經濟衝擊是有限的,這亦正好證明防疫措施不需要做到過猶不及。因此,只要在防疫和經濟兩方面掌握到適當的平衡點,香港經濟才會生存下去。
現時不少傳染病學/流行病學專家多參考「本地個案的即時有效繁殖率」(Real-time effective reproductive number for local cases),即是病毒在指定時間的實際傳播率。意思是指在實施防疫干預措施下,一個患者平均會實際上傳染多少個人。在疫情爆發至今,這個繁殖率曾成功預測三次疫情出現,但在9月下旬卻出現「誤鳴」,錯誤估計第四波已經出現。對林鄭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好的理由來維持或甚至收緊限聚令。無奈,這次「誤鳴」卻反映這個繁殖率模型是太過敏感,對制訂防疫政策,帶來一個誤判問題。
講起過猶不及的防疫措施,港大袁國勇在上周提出強制所有有輕微病徵人士檢測,筆者對袁醫生的提議有保留,因為一個明顯反效果是部分有輕微病徵人士由於不希望被強制測試而延遲看病,亦可能在未求診前仍有正常社交行為,但這情況反而增加傳染風險,一旦出現以上問題,這不是好心做壞事嗎?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