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呭)( jɐi13)
數十年前,筆者在母校任教中文科。一日,要教授的課文是史可法的《復多爾袞書》。筆者講到文中的「以為泄泄者之戒」一句,就引《詩‧大雅‧板》的「天之方蹶,無然泄泄」來加以解釋。對於《板》中的「泄泄」,唐 陸德明《經典釋文‧毛詩音義》有這樣的解釋︰「徐以世反。猶沓沓也。……《說文》作『呭』,云︰『多言也。』」(黃氏案︰徐指東晉 徐邈。)授課之前,筆者就想過︰「泄泄」的「泄」於此讀作「jɐi22 jɐi22」(音同「曳曳」),而朱熹《詩集傳》認為「泄泄猶沓沓也。蓋弛緩之意」,又引孟子之言謂「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孟子‧離婁[上]),那麼它會不會是粵語義為「頑皮」或「壞」的「jɐi13」(又可音陰平「jɐi55」)的本字呢?他日當證之。誰知授課時,某生聽了筆者對這一句的基本解釋之後,就對全班同學說︰「即係話︰『唔(粵語詞彙研究所:不)好咁jɐi55 jɐi55』呀(就是說︰「不要這樣頑皮」呀)」,引得全班大笑。當然,筆者也笑了,只是該生(現已為母校幾位副校長之一)未知筆者之笑,比諸生之笑多一重意義而已!
大概自從朱熹注解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成為士子必讀的經典之後,本來只有「多言」這個意思的「泄泄」一詞,就多了孟子所加的「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這些內涵了;也就是說,在元、明、清各朝士大夫的心目中,「泄泄」就變成「(臣子)言行有違規範」的意思,於是我們的粵語就傳承了「泄」這個用法。
《集韻》‧祭韻‧以制切「呭」,又有「」、「詍」、「」幾種寫法。因此粵語的「jɐi13」或「jɐi55」可作「泄」,亦可作「呭」、「」或「」。至於陽去(第六聲)的「jɐi22」何以能音變為陽上(第五聲)的「jɐi13」,則只消看「屢」(廣韻‧去聲‧遇韻‧良遇切)、議(《廣韻》‧去聲‧寘韻‧宜寄切,與「義」同音)、緯(《廣韻》‧去聲‧未韻‧于貴切,與「胃」同音)三字本當讀陽去,而今讀陽上這些例子,就自然可以「思過半矣」了。
必須交代的是,一般粵語詞典多以「曳」為「jɐi13」,如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及《香港粵語大詞典》等;只有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指出「jɐi13」當作「呭」,並以《廣韻》‧祭韻‧餘制切「呭」條為證︰「呭樂,《說文》曰︰『多言也。』」只是白氏未有詳論相關字義,所以筆者才在此不厭其煩地論證如上。
反骨(fan35 gwɐt5)
粵語形容人忘恩負義,有「反骨」一詞(如「反骨仔」就是「忘恩負義的人」的意思)。筆者一直懷疑這與「相學」有關,其後到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查找古代文獻中有否「反骨」的用例,終於找到了以下資料,證明筆者的估計不差。
《太平御覽‧方術部》十一‧《相中》引《三國典略》曰︰「齊 高歸彥嘗令皇甫玉相己,玉曰︰『公位極人臣,必可反。』歸彥曰︰『我為何須反?』玉曰︰『公有反骨。』」又,《三國演義‧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孔明曰︰『……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