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需要擁有的核心能力

現代只談行政和管理已不足夠,因為社會已由工業時代進入商業時代再轉入科技時代和資訊年代……機構、組織、社會和國家均需要一個精明的領袖。
有人的地方就有組織,組織就要有管理的需要。但有關管理的理論,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和理解。不過,研究管理學的學者都同意,管理的重點會隨着社會的改變而有所偏重。簡單來說是由監督(supervision)到行政(administration)到管理(management)到領導(leadership)。
 

從農業、工業到商業時代

 
在農業的時代,農民耕作主要靠個人的勞動和體力,分工較少,並以家庭為單位,一家大小父母子女齊齊落田,並無太多「管理」的需要。18世紀在英國開始了從英國開始工業革命,改變了生產的模式,漸漸有管理的需要。早期的工業時代,工作較為簡單,只把一件工作分成一件工序,然後把工人分到不同的部門和生產線,給予簡單的培訓和少量的工具,工人便可有效率地工作,然後熟能生巧(specialization),工人由無技術的變為有技術的技工(skilled worker),管理的工作主要是監督(supervision),有工廠有所謂生產線長、組長和科文等職位。
 
通常工業社會都會慢慢發展成商業社會;工作特質不是生產而是提供服務(services),所以管理的性質主要由監察工人(control),轉為行政(administration),即確保日常運作和管理(management),以確保有計劃,有執行和有檢討,即所謂的 Plan, Do, Check, Act 四大主要工作。舉政府為例,主要的官員 A.O.(Administration Officer),是「通才型」的管理人才,可以調任不同的部門當主管,通常每五、六年便會調不同的政府部門,這些 AO 都熟悉政府的部門運作和程序,他們通常非常理性和謹慎,有效率但缺乏彈性和創意。一個不斷晉升的 AO 通常是懂得聽命於上司,按「即定程序」辦事的人。
 

行政和管理未能滿足今日需要

 
政府部門是行政為本(administration-oriented)的最佳例子,但常被人詬病為官僚主義(bureaucratic),其次的例子是大公司,樣樣事情都有規有矩,基層、中層及高層的職員只要專注自己的本份便可,如一顆小齒輪、中齒輪和大齒輪,讓機械可以運作。
 
可是到了現代只談行政和管理已不足夠,因為社會已由工業時代進入商業時代再轉入科技時代和資訊年代;過往穩定不變的生產和程序已有點不合時宜。機構要面對的挑戰更大,市場瞬息萬變,資訊排山倒海,科技日新月異,競爭四面八方。故此,機構組織需要領導人(leadership),多於一個管理人,如經理、總經理。機構、組織、社會和國家需要一個精明的領袖。
 
因此現今的管理學都已大談領導,少談管理。但筆者認為領導和管理有許多重覆的地方,而最大的分別只有兩樣,一是使命感(mission),另一項特質是承擔精神(responsibility)。使命即理想和理念,能成為一位領袖必有其學養和經驗,讓他有所堅持,有所執着。
 
另外,何謂承擔?看看英國首相丘吉爾(Churchill)如何領導英國對抗希魔便明白。不必重述當領導殊不容易,要有理想的浪漫,又要有英雄的氣概,在香港有沒有這人來當特首?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