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上環:追尋褪色中的老香港

用半天時間,與友人閒逛上環,遊走於大道中與大道西之間半山的小範圍。高度推介作歷史文化考察、專題研習、其他學習經歷等活動項目。

日前與友人閒逛上環,半天行程,遊走於大道中與大道西之間半山的小範圍,起點港鐵上環站A出口,結束於西營盤站C出口。體會英軍登陸港島,城市建設與發展,唐樓民居及舊建築活化保育,收穫豐富。高度推介作歷史文化考察、專題研習、其他學習經歷等活動項目。

上環站旁邊有短短窄窄的文華里,俗稱「圖章街」或「印仔街」,街道兩旁排列有序的小攤檔,盡與圖章雕印相關。今時多用原子印,稍前是膠印,主要是商業與協議印信的實用。舊時人用石章,從前稱篆刻,印章、印泥及雕刻,可以非常講究,是另一專門藝術文化與收藏。

穿梭於接近兩個世紀的歷史時空

向南穿越永樂街、文咸東街,至皇后大道,皇后大道從西至東就是皇后大道西、大道中、大道東,是英國人佔領港島,建立政府,臨海修築的第一條主要道路,範圍就是維多利亞城四環(西環、上環、中環、下環)。

沿皇后大道中往東到威靈頓街,繁忙的十字路口,紅綠路燈閃閃響響,居然有行人地道可拾級而下地底公廁。二十世紀初,瘟疫流行,政府在周邊範圍建有七所地底男廁,其餘六所或被填封,或不對公眾開放,要體會小半絲百年前的公廁感覺,男生方便,女生免問。

威靈頓街地下公廁
威靈頓街地下公廁

往前走到鴨巴甸街,見臨街掛出「蓮香」招牌,以廣州飲茶習尚、粵式點心聞名的蓮香樓,1927年開業於皇后大道中,是廣州荔灣區第十莆老店的衍生,1996年遷至現址。

鴨巴甸街是上環與中環的分界,名字源於當年英國外交大臣,是典型的港島街道:長斜路。越過結志街,東側新建有百子里公園;公園用作紀念楊衢雲、謝贊泰等先烈於百子里成立反清革命組織:輔仁文社(早於興中會成立)。

百子里公園
百子里公園

續往上走,經過雅麗氏利濟醫院舊址(何啓與倫敦傳道會創建,中山先生於1887年由廣州再來港,於雅麗氏利濟醫院的香港西醫書院繼續習醫),可以參觀荷里活道警察宿舍改建的「元創方」,內有展覽建於1889年中央書院校舍的花崗石地基(1894年易名維多利亞書院,亦即皇仁書院前身)。

元創方旁士丹頓街有店舖喚作「卅間街坊盂蘭會」,以及另一所不開放的地下公廁。卅間是指十九世紀,華商向政府購入周邊土地,興建房屋30幢而得名。附近又有城皇街,名字源於開埠前後建有城隍廟,原是南北走向的百年石梯山坡路,是中山先生往昔在港求學時每天上學返家的必經之路。

卅間範圍的必列者士街,街名源於開埠早期的律政司,現尚存的市場建築物,是戰後建成的街市,屬包浩斯建築風格,簡約實用。建築物位置部分原屬美國公理會佈道所的舊址,中山先生1884年在此受洗成為基督徒,現時活化為香港新聞博覽館。

必列者士街上的香港新聞博覽館
必列者士街上的香港新聞博覽館

旁邊的永利街,屹立長長一排四層高,修葺較整齊的唐樓建築,周邊氣氛寧靜閒逸。

永利街
永利街

必列者士街另一歷史建築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所,樓高六層,籌建於1913年,落成於1918年,糅合安妮女王復興式的紅磚牆,與中式綠圓瓦等元素,體現中西建築文化的融合。內裏有宿舍、圖書館、餐廳、泳池、大禮堂、室內運動場、音樂室、健身室等新穎設施,是教會專為華人青少年而設的第一個綜合會所,體現西方的宗教文化與價值觀在華人社會的植根與流播模式。1927年魯迅先生於會所大禮堂演講,題為《無聲的中國》及《老調子已經唱完》。

循水池巷、四方街下山,重返繁忙的皇后大道西。高樓之中街口瞥見一座顯得窄小的直角轉角式四層唐樓,寶號稱作「有記合」,現建築大概落成於1928年,曾以銷售臘味馳名。

上環有記合
上環有記合

近旁的水坑口街(Possession Street),是英軍1841年初搶佔港島的登陸據點(Possession 用意作「佔領」);同年6月,英軍自行宣布香港為自由港,准許商船自由進出,開拓香港發展轉口貿易的功能。開埠至戰前,香港並不禁娼(也不禁鴉片煙毒),水坑口是其中妓女集中地(妓寨),1904年火災,港督彌敦下令妓寨全遷往石塘咀,以推進城區向西擴張,才有往後「塘西風月」的另一番煙花繁華。

沿大道西續往西走,在普仁街有東華醫院,是由港督麥當奴催生的華人慈善組織及醫院,1869年華人買辦、南北行業、洋行業、公白行、金山莊等華商籌建醫院,1872年建成,為華人提供多元服務(現建築物於1933年重建落成)。路過高陞戲院舊址(今僑發大廈)續行,可見有車道喚作雀仔橋(Bird Bridge),是1870年代用作海堤旁通道連接海員醫院(今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所)。橋堤臨大道西的石牆有五個填封方格,是另一所埋於地下男公廁的窗口。

雀仔橋
雀仔橋

走到東邊街,向上望,又一條典型港島長斜路,上行就是一街、二街、三街。折向醫院道紀念英皇佐治五世的公園,園外順列着多棵大榕樹,漫漫盤根,高聳頑強抓長於石牆,在贊育醫院前展現橫強的生命力。

醫院道石牆樹
醫院道石牆樹

越過公園,就是行程中最具氣勢的大麻石舊建築:高街鬼屋,建成於1892年,屬早期巴洛赫式建築特色,外型宏偉、古典巨柱,中軸有三角形山牆,是粗獷中帶有典雅的建築。原為國家醫院外籍護士宿舍,其後改用作精神病院;原建築現僅保留正立面的外牆及走廊。

向上續走,就是般咸道官立小學。這是原拔萃男書室舊址,1869年由聖公會創辦,中山先生自翠亨村來港後,即在此書室繼續學業,翌年轉入中央書院。1941年書室拆建,曾先後用作羅富國師範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舍。

行程穿越香港開埠以來最早期華人聚居地,街道較窄,舊式建築樓房低矮,沿山而建。歷史較久的學校、醫院、廟宇、教會建築多所,舊行業如紙扎、山貨、茶業、海味、印章、文玩古董、線面等各式俱有。大半天行程,老街舊舖、唐樓古建,穿梭於接近兩個世紀的歷史時空,尋覓往昔,思索發展,饒有趣味。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