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經典開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賞析

《廉頗藺相如列傳》生動刻畫了廉頗、藺相如、趙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他們或耿直、或忠厚、或魯莽、或機智,形象鮮明生動,令人嘆服。

漢代文學雖以辭賦著稱,若論文學成就,卻首推《史記》。司馬遷的《史記》是歷史散文中的傑作。在「指定材料」中,節選了《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現析述如下。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1),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2),拜為上卿(3),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4)繆賢舍人(5)。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6)。秦昭王(7)聞之,使人遺(8)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9);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10),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11)?』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12),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13),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14)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15)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16)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17)。」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8)?」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19)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20),甯許以負秦曲(21)。」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22)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23)。」 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24)見相如,相如奉璧奏(25)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26)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27),乃前曰:「璧有瑕(28),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29)立,倚柱,怒髮上衝冠(30),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31)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32) ,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33)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34)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35)。何者(36)?嚴(37)大國之威以修敬(38)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39),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40)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41)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42)固請(43),召有司(44)案圖(45),指從此以往十五都(46)予趙。相如度秦王特(47)以詐詳(48)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49)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50),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51)相如廣成傳(52)。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53),懷其璧,從徑道(54)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55)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56)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57)。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58)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59),唯大王與群臣孰(60)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61)。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62),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63)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64)。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65)。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66)會於西河外澠池(67)。趙王畏秦,欲毋行(68)。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69)曰:「王行,度道裡會遇之禮畢(70),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71)。」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72),請奏瑟(73)。」趙王鼓瑟。秦御史(74)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75),請奏盆缻(76)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77)相如,相如張目叱之(78),左右皆靡(79)。於是秦王不懌(80),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81)。」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82),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83)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84)。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85),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86)。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87)。於是舍人(88)相與(89)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90)?」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91),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92)。」廉頗聞之,肉袒負荊(93),因賓客(94)至藺相如門謝罪(95)。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96)也。」卒相與歡(97),為刎頸之交(98)。

注釋:

(1) 趙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趙國君主,名何。

(2) 陽晉:齊地名,在今山東省鄆城縣西。

(3) 上卿:戰國時期諸侯國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4) 宦者令:宦官的首領。

(5) 舍人:有職務的門客。

(6) 和氏璧:據《韓非子‧和氏篇》所載,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玉璞,獻給厲王。厲王的玉工說是石頭。厲王命人削去其左足。武王繼位後,卞和又將該玉璞獻給武王,玉工仍說是石頭,又削去他的右足。及文王繼位,卞和抱玉哭於山腳下。文王知道後,派玉工理璞,果得一寶玉,便名「和氏璧」。

(7) 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則。

(8) 遺:送也,粵音作「位」。

(9)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10) 亡走燕:逃到燕國去。

(11) 何以知燕王:根據什麼知道燕王(會收留你)。

(12) 境上:指燕趙兩國的邊境。

(13) 幸於趙王:幸,寵愛。受趙王寵愛。

(14) 乃:卻,竟然。

(15) 束君歸趙:把您捆綁起來送還趙國。

(16) 肉袒伏斧質:肉袒,脫衣露膊。質,同「鑕」,指承接刀斧的砧板。這是古代請罪的一種方式。

(17) 宜可使:宜,適宜。可供差遣。

(18) 不:同「否」。

(19) 曲:理屈,理虧。

(20) 均之二策:均,衡量。之,這。衡量這兩個計策。

(21) 甯許以負秦曲:甯,即寧。寧可答應,讓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

(22) 奉:捧着。

(23) 完璧歸趙:完,使完整。保持璧玉的完整無損,送還趙國。

(24) 章臺:秦離宮中的臺觀之一,故址在今陜西省鹹陽市西南角的渭水邊,不是秦王正式接見外國使臣的地方。秦王用非正式的方法接見藺相如,是對趙國所派使者的藐視。

(25) 奏:進獻。

(26) 美人:指秦王的姬妾。

(27) 償趙城:把十五城補償給趙國。

(28) 瑕:璧玉上的斑點。玉以純白為貴,有斑點即為缺點。

(29) 卻:卻,倒退幾步。

(30) 怒髮上衝冠:怒,奮起。頭髮都豎立起來衝撞了帽子。這是誇張的說法,形容極其憤怒的情形。

(31) 負:倚仗。

(32) 布衣之交: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只穿麻衣、葛布,故稱布衣。普通老百姓的交往。

(33) 逆:拂逆,觸犯。

(34) 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節制飲食,表示虔誠。

(35) 拜送書於庭:拜,一種禮節,古人的拜是先跪下,合掌,然後低頭。庭,同「廷」,殿廷。跪拜遞送國書於秦的殿廷。

(36) 何者:什麽原因呢?

(37) 嚴:尊重,敬畏。

(38) 修敬:表示敬意。

(39) 列觀:列觀,普通的臺觀,指章臺。

(40) 急:逼迫。

(41) 睨:斜視,粵音作「危」。

(42) 辭謝:婉言道歉。

(43) 固請:堅決請求。

(44) 有司:負責專職(指管版圖)的官吏。

(45) 案圖:察看地圖。

(46) 都:城邑。

(47) 特:只不過。

(48) 詳:詳,同「佯」,假裝。

(49) 共傳:公認。

(50) 設九賓於廷:在朝廷上設立九賓,招待使者。這是古代外交上一種隆重的禮儀。九賓,即九儐,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吏。

(51) 舍:安置。

(52) 廣成傳:廣成,傳舍的名稱。傳,傳舍,迎賓館。

(53) 衣褐:衣,穿着,粵音作「意」。褐,粗麻布短衣。指化裝成平民百姓。

(54) 徑道:小路。

(55) 繆公:繆,同「穆」。即秦穆公。

(56) 堅明約束:約束,信約。堅決明確地遵守信約。

(57) 間至趙矣:間,抄近路,抄小路。抄小路回到趙國了。

(58) 一介之使:一介,一個,含有渺小微賤的意思。一名小小的使者。

(59) 就湯鑊:就,近,投入。湯,沸水。鑊,無足的大鼎。把人投到湯鑊中是古代刑罰。

(60) 孰:同「熟」,仔細。

(61) 嘻:驚怒時發出的聲音。

(62) 因而厚遇之:因,趁。厚,優厚。遇,招待,款待。趁機好好招待他。

(63) 卒:終於。

(64) 畢禮而歸之:畢,終,完成。完成禮儀,放回藺相如。

(65) 拔石城:拔,攻取。石城,故址在今河南林縣(州)西南。

(66) 欲與王為好:修好。希望同趙王結為友好。

(67) 西河外澠池:西河,黃河在陜西、河南、山西境內的一段。澠,粵音作「敏」。澠池,在今河南省洛陽西澠池縣。在西河外澠池舉行會見。

(68) 欲毋行:毋,不,此表否定。想不去。

(69) 訣:訣別,最後的告別。這裏是表示作最壞的打算。

(70) 度道裡會遇之禮畢:度,估計。道裡,路程。會,會見。遇,接待。估算前往澠池的路程和會談完畢的時間。

(71) 絕秦望:斷絕秦國脅迫的念頭。

(72) 好音:喜歡音樂。

(73) 瑟:瑟,古代的一種帶弦的樂器,身比琴長,通常配有二十五根弦。

(74) 御史:官名。戰國時各諸侯國掌管圖書、記載國家大事的史官。

(75) 秦聲:秦國的音樂。

(76) 缻:同「缶」, 粵音作「否」,盛酒漿的瓦器,秦地亦以缶為樂器。

(77) 刃:用作動詞,用刀殺。

(78) 張目叱之:叱,喝罵。瞪着眼睛大聲叱責他們(指秦王左右的衛士)。

(79) 靡:退卻。

(80) 懌:喜悅,高興,粵音作「亦」。

(81) 為秦王壽:給秦王祝壽,指向秦王獻禮。

(82) 竟酒:竟,動詞,終止,完畢。竟酒,喝完酒,即直到酒宴完畢。

(83) 盛設兵:大規模集結軍隊。

(84) 位在廉頗之右:右,上。古人以右為尊。地位在廉頗之上。

(85) 相如素賤人:素,素來,本來。賤人,地位低賤的人。指藺相如這個人做過太監的家臣,向來微賤。

(86) 爭列:列,朝會時的上下排列。位尊的在上,位卑的在下。爭位次的高下。

(87) 引車避匿:匿,藏。牽車躲藏起來。

(88) 舍人:指藺相如的門客。

(89) 相與:相互,一起。

(90) 孰與秦王:孰,誰,哪一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91) 駑:愚頑無能。

(92) 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以國家的危難為先而以私仇為後。意思是先顧念國家危難而後才計較個人的恩怨。

(93) 肉袒負荊:荊,有刺的藤條。露出赤膊,背着荊條去請罪。意思是願意受到責罰。

(94) 因賓客:因,憑着。憑着賓客(調停)。

(95) 謝罪:道歉,賠罪。

(96)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將軍:當時的上卿兼職將相,所以廉頗這樣稱呼藺相如。寬,指心胸寬廣。不了解將軍寬宏大量到這種程度。

(97) 卒相與歡:終於互相和好。

(98) 為刎頸之交:刎,割,粵音作「吻」。刎頸,割脖子。做了共患難、同生死的朋友。

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90),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縣)人。其父司馬談,歷任太史令。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並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搜集史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繼承父業,任太史令。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被判處宮刑。出獄後,擔任中書令,發奮著書,繼續《史記》的寫作,被後世尊稱爲史遷,又因曾任太史令,故人稱太史公。

《史記》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歷代「正史」所傳承,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全書包括本紀十二卷(記歷代帝王政績)、世家三十卷(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列傳七十卷(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表十卷(大事年表)、書八卷(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卷),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寫作背景

戰國末期,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國中,以秦的勢力最強。秦要統一中國,採取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策略,積極對外擴張。秦南邊的楚國和西北的趙國,實力比較強。在藺相如「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之時,秦國的主要力量正對付楚國,所以它對趙國雖然虎視眈眈,不時蠶食欺壓,卻還抽不出主要力量來大舉進攻。選文所寫的秦趙兩國之間、趙國內部將相之間的矛盾衝突,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

內容大要

選文出自《史記》第八十一卷,主要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敘述,集中描寫了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精神,對廉頗也作出了生動的刻畫,突出他勇於改過的可貴品質。選文內容可分為四部分。

1.第一部分先介紹廉頗、藺相如二人的身份和地位。對前者介紹較詳;後者則極為簡略。廉頗是個戰功赫赫、地位顯貴、天下聞名的良將,而藺相如是個地位卑微、不為人知的食客。二者對比鮮明,為下文兩人的矛盾埋下伏筆。

2.第二部分「完璧歸趙」,可分三個層次:

(1)第一層,寫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現出來的膽識。從推薦者繆賢的介紹中,可見藺相如是個智勇雙全的人;接着,寫相如向趙王分析強弱形勢,權衡曲直利害,提出奉璧至秦的策略。

(2)第二層是「完璧歸趙」的重點,寫相如奉璧出使的經過,其機智勇敢的性格於此表露無遺。先寫的是「獻璧取璧」,相如獻璧後,從秦王的倨傲無禮中,看出「秦王無意償趙城」,便以「璧有瑕,請指示王」,用計把璧收回,然後將趙王「修敬」與秦王「甚倨」作對比,面斥秦王無理無信,並抓住秦王貪婪的弱點,欲以璧擊柱,藉此要脅秦王,迫使他同意「十五都予趙」。

接着是寫「歸璧於趙」,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向秦王提出「齋戒五日」和「設九賓於廷」兩個要求,以獲得回旋的餘地。秦王考慮到不能「強奪」璧,被迫接受了其要求,於是,相如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趙國。

最後則寫「廷斥秦王」,相如在大庭廣眾之下,引用歷史事實,抓住秦國二十餘君「不堅明約束」之過,並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相如置個人生死於度外,令秦王亦無可奈何。

(3)第三層,寫相如回國後功成加官,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而秦趙兩國的矛盾亦暫時得以緩和。此部分只提相如,不提廉頗。文章開始時對廉、藺的對比介紹,已埋下伏筆,此處暗暗點出兩人矛盾的逐步加深。

3.第三部分「澠池之會」,亦可分三層:

(1)第一層寫會前計議。「澠池之會」是由秦國提出的,當時趙國戰敗,形勢嚴峻。廉頗訣別趙王的一席話,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謀遠慮,為後文廉、藺矛盾的解決作出鋪墊。

(2)第二層寫會上情況。澠池會上,秦王步步進逼,相如寸步不讓。相如借「五步之內以頸血濺大王」之勢,逼秦王就範,秦王雖「不懌」而不得不「為一擊缶」。這段文字運用對比的手法,將這個場面寫得有聲有色,亦把相如的凜然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

(3)第三層寫結果。秦「終不能加勝於趙」,而由於「趙亦盛設兵」,迫使秦不敢動武。道出相如勇智過人。這部分重點寫相如在外交場合中的智和勇,和第二部分相比,仍以寫相如為主,但描寫廉頗的分量卻增加了。

4.第四部分為「負荊請罪」,並寫廉、藺兩人矛盾的激化與解決過程。行文至此,司馬遷筆勢陡轉,寫多謀善斷、意氣風發的相如竟對無理取鬧的廉頗一再退避忍讓,連門客都感到羞愧。當門客要離開時,他才道出箇中原因——「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表現出藺相如不計私怨,以國家前途和命運為重的胸懷。相如的絕頂智慧和賢相風采,於此突現在讀者眼前。最後寫出廉頗悔過,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藝術特色

司馬遷善於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徵進行渲染,使人物形象活現紙上。《廉頗藺相如列傳》生動刻畫了廉頗、藺相如、趙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他們或耿直、或忠厚、或魯莽、或機智,形象鮮明生動,令人嘆服。本文的藝術特色,分述如下:

1.選材典型、詳略得宜

廉頗和藺相如,一武一文,一個是忠於趙惠文王的、富有沙場經驗的宿將,一個是忠於趙惠文王的、智勇雙全的外交家,兩人自然成了趙國舉足輕重的人物。司馬遷為了要表現廉頗、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徵,選擇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事件來寫。這三個事件反映了兩種矛盾,一是秦、趙兩國間的矛盾,另一是廉、藺兩人間的矛盾。通過這兩種矛盾衝突,廉頗和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時,秦、趙和氏璧之爭與澠池之會二事,其實表現了兩國實力的較量,是秦國大舉進攻趙國的前奏,寫此二事,也顯示了歷史的發展進程。在三件事中,特別是前兩件事,作者主力寫藺相如,具體入微;寫廉頗則較為簡略。廉頗早有戰功,在文章中一開始就以上卿的身份出現。相如原為「宦者令繆賢舍人」,只是個門客。廉、藺兩人開始時,地位高下懸殊。由於相如獲得兩次重大的外交勝利,被「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作者之所以詳寫相如,略寫廉頗,就因為相如是個智勇雙全的外交家,在秦、趙兩國的矛盾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頗更大。

2.細節描寫、具體深刻

本文頗多細節的描寫,使讀者對藺相如的認識,更為具體深刻。在「完璧歸趙」中,相如廷叱秦王的這段話,先道出趙群臣開始時對秦索璧的看法,「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一針見血地揭露出秦王的欺詐行為;接着說出當時自己的看法,「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諷刺秦王的言而無信;接着又以趙王送璧時的隆重儀式,以及秦王受璧時傲慢的神態、輕率的動作,指出秦王的欺詐,最後明白表示出不受秦王欺詐的決心。這一段話,剛柔互濟,充分寫出了這位外交家「能言善辯」的形象,以及「知死必勇」的風度。又如文中寫「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的「視」,雖是細節,卻寫出了藺相如善觀情勢、分析情況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運用誇張的手法,寫了相如的幾個利落的動作和怒不可抑的神態,突出了藺相如的「智」和「勇」。又如寫相如「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突出了他臨危不懼的「勇」。

3.擅寫人物、生動傳神

本文的主角固然是藺相如,但作者描寫其他人物,亦生動傳神,在「完璧歸趙」中,寫出了秦王的貪欲、欺詐,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而在「澠池之會」中,先寫秦王戲弄趙王,命趙王鼓瑟,當相如提出「以相娛樂」的要求時,「秦王怒,不許」,但最後還是「不懌,為一擊缶」,寫出了秦王色厲內荏的窘態,反襯出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至於在「負荊請罪」中,廉頗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大功」,鄙視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藺相如在與舍人的對話中則說:「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狹,反襯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運用反襯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的形象顯得更加鮮明突出。

4.前有伏筆、後有呼應

文章於開首處,即概括介紹廉、藺兩人身份,前為上卿,後為門客,一貴一賤,兩人地位高下懸殊,這是為後面廉、藺矛盾埋下伏筆。再如「澠池之會」寫到最後,言及:「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點出了趙在外交上的勝利是以軍事力量作後盾的,亦暗地點明了廉頗的作用。其後,在「負荊請罪」中,廉頗居功自傲,囿於貴族等級觀念,甚感不平的一段牢騷話,就有力地回應了開頭的伏筆。至於藺相如回答門客時,道出「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也呼應了開首,表現了相如分析問題的客觀和全面。

原刊於《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馮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