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中美貿易談判首席代表、77歲的龍永圖,近日議論緩和中美關係,呼籲真誠、平和地對話,不要吵下去。
相對於老毛左、新戰狼,他是理性派;在吳建民(1939—2016,曾任駐法大使、外交學院院長)之後,敢講真話的外交官。吳建民說:
「防止浮躁,浮躁的根本原因是過高估計了自己。」(註1)
吳儀指揮下 外貿談判手
龍永圖的兩篇文章,由北京的中國選舉與治理網刊出。
一篇以「怎樣看待中國崛起」為主題(註2),另一篇講「中美如何博弈與合作」(註3)。涉及中美貿易談判的時間跨度,是1990年代後期至2000年代前期。當時,他是國務院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簡稱外經貿部)的副部長、首席談判代表,是朱鎔基、吳儀手下的談判大將。
重用他的朱鎔基,先後是副總理(1991—1998)、總理(1998—2003);吳儀為外經貿部部長(1993—1998)、國務委員(1998—2003)、副總理(2003—2008),退休後潛心研究中醫藥。
龍永圖很會講故事,坦率,連自己「曾經有過」的笑話也說出來,又從故事中點出「了悟」。
他講有趣的故事。從當年不懂酒道,頂級紅酒溝(北京人說「兌」)可口可樂,到香港首富誠哥送吳儀靚酒、唐英年在尖東香格里拉的飯局,再記述貿易談判與友邦保險的「祖父條款」(Grandfather clause)。
故事的背後,是中美(西)文化的差異,國際談判前的相互了解,當前中美關係的困境。他主張改變浮躁和「過去的那種思維方式」。
唐英年請飲 教路說酒道
喝靚紅酒溝可樂,在香港人聽來很好笑,但許多中、高級京官,把溝可樂當常態。龍永圖說:
「十幾、二十年前我們是一點都不懂得喝紅酒的。……在紅酒裏面加可口可樂,甜甜地喝進去了。而且,也不知道紅酒的好處。」
他說的,或是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的事。
他還記述唐英年在香格里拉請客,帶了一瓶紅酒。他不明為何要自帶(按:還要付開瓶費),唐答飯館的酒不好。
他喚侍應拿可樂來。唐說:「今天希望你不要摻,這瓶酒是好酒。」
唐是特區高官,又是富豪和紅酒專家,寓所有藏好酒的酒窖(多年前因「僭建」惹官司),「品紅」經驗豐富,由他提點喝好酒勿溝可樂,直露卻不失熟朋友之道義。
虧誠哥美意 糟蹋了美酒
龍永圖還說誠哥送吳儀一批紅酒,她讓部級高幹各分一瓶,但「幾乎沒有一個人知道紅酒好在什麼地方?」一出門就轉送給值班職員、司機。
他說,後來吳儀開玩笑:那天分的酒「哪裏去了?找回來!」,「你們知道那瓶酒要多少錢嗎?」
從這些故事,龍永圖引伸到了解西方文化。他說:
「慢慢地從點點滴滴開始學習,不要像過去一樣……很多事情我們現在還沒有明白,我們現在幹的很多事情還是很荒唐、很野蠻的。」
網民的留言,對「外行領導內行」和左折騰感慨甚多。三農學者則提到農戶被迫遷強拆的無奈(註4)、洋教堂受的「野蠻對待」。
說注水肉類 中國通認真
龍永圖有與美打交道的經驗之談,本欄歸納為3點。
第一,要真正了解美國社會和文化,正視美國人辦事認真、不苟且,與美國打交道不要說謊,別想糊弄人家。
他說,美國人對談判十分認真,事前做足調查、研究,碰上「中國通」最不好應付,因為他們的中文講得好,「特別了解中國」;「如果他找了一個中國老婆,那就更難談啦」。
他舉談判美國肉類進口的實例。美方自稱對肉類檢驗標準高,凡已由美方放行的肉類,中方就不必再檢驗:「你們不要再折騰,你們的檢驗機構效率很低。」
於是,中方為「主權國家」的話題吵起來。
他回想「中國通」再發難。說到中國的菜市場去看一看,「你們的肉類質量是什麼樣子」,「還講了某年某月某日的《人民日報》曾刊登了一條消息,說中國的很多肉都是注水肉,這些情況在美國是不可能被接受的,而你們還在這兒講你們的肉類標準。這一下,講得我們臉都紅了,他太了解中國了。這些中國通確實擊中了我們的軟肋,讓我們知道在談判當中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糊弄人家。」
勿自作聰明 擺架子吹牛
第二,不要不知天高地厚,浮躁、瞎吹牛。
龍永圖以與美國打交道10年的經驗,評估美國人「比較客觀」,請吃飯「是沒有用的」,「不像咱們哥們飯一吃,酒一喝,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他慨嘆:「我們中國人有時候喜歡自作聰明,以為人家不知道,就喜歡糊弄人家。」
他述評官場、商界自以為是的偏頗:
「現在非常浮躁」,「有一些人當了官以後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有些企業家掙了點錢以後也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在某種意義上,人都異化了,不像個人了,架子擺得足足的,其實是缺乏自信。不淡定,就讓人看不起。」
不知天高地厚的亢奮,到處可見。到美國、歐洲、香港旅遊自稱「富起來」的一些人,愛喊「站起來」並炫耀名牌貨和財富。
高喊富起來 紅大媽瘋狂
不了解香港實情而擺戰狼格者,大喊政治口號,以「我說你聽」的訓政口吻亂罵一通。還有紅大媽到紐約聯合國大廈前,大唱「社會主義好」,罵一聲「帝國主義夾着尾巴逃跑了」,好像就是「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這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
開口閉口「富起來」者,往往到處吐痰、丟煙頭,甚至在歐洲旅遊區塗鴉、在噴水池洗腳。當國務院副總理時主管過商務、國際旅遊與三農的汪洋說:
「部分遊客的素質和修養還不高,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旅遊景區亂刻字、過馬路時闖紅燈、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為,也常常遭到非議,有損國人形象,影響比較惡劣。」(註5)
不要敵對化 紮實戒浮躁
第三,談判很繁雜,真誠溝通可解決一些難題。
龍永圖在談論中西文化差異、國民素質要改善之後,提到要與美國溝通,改善緊張關係;對美關係要「淡定、真誠、平和」,切忌浮躁。
他多次說到忌浮躁涉及的因素。
一是國際交往、外交談判中的個人素養。
他說,不管是公民還是官員,「要提高本身的素養,使自己變成有文化、很理性、很慷慨、很淡定的人」。
他的話在知識界有共鳴。有人認為,新戰狼老喊「中國方案」和「引領全球」,暴露脫離實際的浮躁;天天喊鬥爭的亢奮,使中美關係或大陸、香港居民關係繃得更緊。
二是增進了解,「克服慣性思維」。
所謂慣性思維,是指敵對勢力論(或毛時代的階級鬥爭論和無產階級專政論)。
他認為,中美關係「有相當多的誤判」,衍生分歧,必須多溝通,改變過去「敵人」反對的我們堅持、「敵人」堅持的我們反對之想法;應尋找「共同利益」,透過談判解決一些難題。
漢代品紅經 富家酒窖大
對中西文化差異和互動的認知,確是國際交往重要的一環。面對外來文化時,摒棄「老子天下第一」、唯我獨尊的陳腐觀,亦是不可忽略的。且以紅酒話題,略議外來文化的吸納。
水果葡萄及其釀造術,早就從西域傳入中國。西漢(前202—8)時西域的大宛,與漢朝廷和民間交往頻繁。
《史記.大宛列傳》稱,大宛有好馬,汗血馬尤珍貴;大宛亦盛產蒲陶,居民嗜蒲陶酒。它說:
「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按:壞)。」(註6)
《漢書.西域傳》把這段記述全抄下,並寫:
「漢使採蒲陶、苜蓿(按:馬草)種歸,……又外國使來眾,益種蒲陶。」
大宛在今新疆西部喀什市與中亞細亞烏茲別克、吉爾吉斯一帶。《中華文明史》說:「大宛是漢文化和希臘、波斯文化交接的前哨。」
古時的蒲陶或蒲桃、蒲萄,即今之葡萄。漢代富家的酒窖,比現在唐英年酒窖大得多。「品紅」是從帝王、富戶到平民的人生享受。
唐代詩人王翰的《涼州詞》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令人有美酒醇香的遐想、欲飲未盡意的遺憾。
漢代傳入的「品紅」經,到了「崛起」和「富起來」的紅朝,怎麼生疏了,竟有紅酒溝可樂的事?其因或是蔽塞、文化自大狂。
當今拼茅台 粗野勇武型
毛時代(1949—1976)的文化鎖國,沉澱物太多,蔽塞之病難消除。而聲聲「崛起」時,「國酒」茅台成為官員身份、平民炫富的符號(從數十元漲到三幾千,「好一點的」賣到數萬、幾十萬)。
隨着茅台酒的「高價化」,專控生產、供應的國企高官大肆貪污,收賄款多達千萬、數千萬(註7)。
「品紅」是輕柔型、慢節奏品嘗的模式。拼茅台則是「量增」(海量)和比拼、喝得快的勇武型;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是結關係網、走後門的手段和炫富心理,這是粗野、浮躁的模式。這是兩種文化的差異,亦折射國際交往的困惑。
就外交而言,應冷靜思索,構建了解、互動空間之路。
註:
註2:中國選舉與治理網,2020.8.20。
註3:中國選舉與治理網,2020.8.19。
註4:山東合村併居的真實情洞,中國選舉與治理網2020.6.22。
註5:人民網2013.5.16,11:29。
註6:《史記》,中華(北京,1959),卷123,頁3173。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