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經典開始——《莊子‧逍遙遊》(節錄)賞析

在先秦散文作家之中,莊子長於說故事,他往往運用虛構的寓言,以闡明其論點。

在「指定材料」中,先秦說理散文選了四篇。本文介紹的是莊子〈逍遙遊〉(節錄)。

《逍遙遊》(節錄)

惠子(1)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2),我樹之成而實五石(3)。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4)。剖之以為瓢(5),則瓠落無所容(6)。非不呺然(7)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8)。」莊子曰:「夫子固拙於(9)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10),世世以洴澼絖為事(11)。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2),請與之。』客得之,以說(13)吳王。越有難(14),吳王使之將(15),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16)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17);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18)。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19),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20)!」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21);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22),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23)。立之塗(24),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衆所同去也(25)。」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26)?卑身而伏,以候敖者(27);東西跳梁,不辟高下(28),中於機辟,死於罔罟(29)。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30);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31)。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32),廣莫之野(33),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34);不夭斤斧,物無害者(35)。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36)?」

注釋:

(1) 惠子:姓惠名施,宋人,曾做過梁惠王的宰相,是莊子的好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是名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 魏王貽我大瓠之種:魏王,即魏惠王,由於魏國曾遷都大梁,所以又稱梁惠王。貽,贈,粵音作「兒」。瓠,葫蘆,粵音作「胡」。魏惠王送給我大葫蘆的種子。

(3) 我樹之成而實五石:樹,培植。石,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粵音作「擔」。我種植了,它成長後結出的果實,有五石之大。

(4) 其堅不能自舉也:因質地太脆,它的堅固程度不能自我支撐。

(5) 剖之以為瓢:剖,破開。把它切開當作瓢。

(6) 則瓠落無所容:「瓠落」,即「廓落」,大貌;指瓢大而無處可安置。另一說指瓢大而平淺無法容納東西;落,平淺的樣子;無所容:無可容之物。

(7) 呺然:呺然,虛空而巨大的樣子。呺,粵音作「僥」。

(8)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掊,打破、砸爛。我因為它沒有用處,就把它打破了。

(9) 拙於:不善於。

(10)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為:配製。龜,通「皸」,皮膚凍裂,粵音作「軍」。有個宋國人善於配製防止凍傷的藥。

(11) 世世以洴澼絖為事:洴,浮,粵音作「平」;澼:漂,粵音作「闢」;絖,棉絮,粵音作「鄺」。世世代代都以漂洗棉絮為職業。

(12)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賣出,粵音作「育」。現在一旦賣出這個藥方就可得百金。

(13) 說:游說,粵音作「稅」。

(14) 越有難:難,發動軍事行動。越國入侵吳國。

(15) 吳王使之將:將,率領軍隊,粵音作「醬」。吳王就命他領兵。

(16) 裂地:割出一塊土地。

(17) 能不龜手一也:同樣是一帖防止手凍裂的藥方。

(18) 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有人靠它得到封賞,有人卻只是用來漂洗棉絮,這是因為使用方法的不同。

(19)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慮,即縛繫之意。樽,古代盛酒器具,此處指形似酒器,可以捆在腰間漂浮於水上的工具,古稱「腰舟」。為什麼不把它繫在身上作為腰舟而浮游於江湖之上呢?

(20) 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蓬,一種拳曲不直的草。蓬之心,比喻不能通達,見識膚淺,如蓬草閉塞之心。可見你的心還是茅塞不通啊!

(21) 人謂之樗:樗,一種皮租質劣的落葉喬木,粵音作「書」。人們叫它做「樗」。

(22)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大本,主幹。擁,通「臃」;「擁腫」,木瘤盤結。中:符合,粵音作「眾」。繩墨:木匠畫直線的工具。它的大樹幹木瘤盤結,不合繩墨。

(23)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卷,通「蜷」,粵音作「權」;捲曲。規矩,木匠用的工具,規以畫圓、矩以畫方。它的小枝彎彎曲曲,不合規矩。

(24) 立之塗:塗,音義同「途」。生長在道路上。

(25) 衆所同去也:去,離棄,粵音作「栩」。大家都一同攪抛棄它。

(26) 子獨不見狸狌乎:狸,野貓、山貓。狌,黃鼠狼,粵音作「生」。你難道沒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

(27)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敖,出遊、閒遊。屈身伏在那裏,等待來來往往的小動物。

(28) 東西跳梁,不辟高下:梁,通「踉」,跳躍。辟,音義同「避」。東跳西躍,不避高下。

(29) 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中,踩中,觸到。辟,通「臂」;機辟,捕獵鳥獸的工具。罔,古同「網」。罟,魚網。踏中捕獸的機關,就死在網羅之中。

(30) 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斄,即斄牛,粵音作「離」。那斄牛,牠龐大的身軀仿如天邊的雲團。

(31) 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執,捉拿。牠的功能可大了,但是卻不能捕捉老鼠。

(32) 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無何有,什麼都沒有。無何有之鄉,寬曠無人的地方。為什麼不把它種在虛寂的鄉土?

(33) 廣莫之野:廣莫,廣漠。野,曠野。廣闊無邊的曠野。

(34) 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彷徨,徘徊,游衍自得。逍遙,優游自在。隨意地在樹旁徘徊,自在地在樹下躺臥。

(35) 不夭斤斧,物無害者:夭,折斷,粵音作「腰」。斤,大斧頭。這樣大樹就不會遭到斧頭的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傷害它。

(36) 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它沒有什麼用處,又會有什麼禍害呢?

莊子簡介

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他是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說曾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作《莊子》為南華經。

《莊子》

《莊子》一書現存33篇。有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內篇7篇大體上是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可能是其門人和後學所作。

本篇節錄自《莊子‧內篇‧逍遙遊》,〈逍遙遊〉是《莊子》的首篇,無論是思想上或藝術上,都可視為莊子的代表作。據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的分析,〈逍遙遊〉的主旨是「說一個人當透破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而使精神活動臻於優游自在、無掛無礙的境地。」

內容大要

此篇選錄的是〈逍遙遊〉的篇末部分,藉着莊子和惠施的對話,說出「用大與『無用之用』的意義。」

第一段藉「大瓠」之辯,說明「拙於用大」。莊子先借惠子與自己對大瓠的不同用法,帶出世人往往不善於用大的話題。相同的一件事物,在不同人的身上卻有不同的看法和效用,對於惠子來說,魏王所贈的大葫蘆種子所長出的果實,是一樣無用的東西,於是砸碎了它;可是,莊子卻能想到用它做腰舟而浮游於江湖。莊子舉不龜手之藥為例,同是預防手凍裂的藥方,有人用它來做漂洗棉絮的工作,結果世世代代所得不過數金,但是有人能想到將它做為戰時良方,用來治療士兵凍裂的手腳,因而得到封侯贈地。莊子因而譏評惠子「有蓬之心」,喻示世人心靈封閉,見小而不識大。

第二段藉「大樗」之辯,說明「無用之用」的意義。惠子舉「大樗」為例,指出一棵木瘤盤結的大樹,不合繩墨,連木匠都不屑一顧,從而批評莊子的言論「大而無用」,不為世人採用。莊子則以「狸狌、斄牛」為例作出反駁,指出野貓、黃鼠狼能伏身伺機獵取小動物,東竄西跳,不避高低,但往往觸到機關,死於網羅之中;而斄牛的身軀十分龐大,雖然不能抓老鼠,但它的功能可大了。有用者未必真的有用,無用者也未必真的無用。正如大樹一樣,如把它栽種在渺無人煙之處,或是廣大無垠的曠野上,人可以無所拘束地在其側旁休息,逍遙自得地寢臥其下。正因一點用途也沒有,因而不致遭致禍害。

綜合而論,莊子先批評惠子「拙於用大」,然後借大樹而寫出大用,由此更進一步說明「以無用為用」,指出常人眼中認為無用的,其實才是真正有大用。正如陳鼓應在〈逍遙遊的開放心靈與價值重估〉一文中所說:「莊子獨具慧眼,一眼透破世情,所謂「有用」,無非是被役用被奴用,不是被治者所役。便是為功名利祿所奴,身心不得自主,精神不得獨立。」

藝術特色

就藝術技巧而言,本篇亦頗具特色。略述如下:

(1) 長於說故事

在先秦散文作家之中,莊子長於說故事,他往往運用虛構的寓言,以闡明其論點。如篇中「大瓠之種」、「不龜手之藥」都是寓言,前者說明惠子的看法,指出有些東西是大而無用的;後者則帶出莊子的觀點,道出「拙於用大」與「善於用大」的人,其境遇亦大不相同。莊子筆下的寓言,形象生動、睿智深刻,既能令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也能引發讀者深思,說理效果顯而易見。

(2) 善於運用對話

就本篇所見,莊子亦善於運用對話。篇中兩段文字,皆由莊子和惠施的對話構成,可增加故事的現場感,提高其可讀性。同時,莊子往往在對話中加插對話,如「聚族而謀曰」一節,道出宋人為了出售藥方而進行討論的過程,突出其「拙於用大」的形象,藉以諷刺世人不善於用大的效果。

(3) 擅用不同的修辭

在修辭方面,莊子不單善用比喻,亦善用誇張,而且能將二者結合,增加藝術上的感染力。如篇中首段「樹之成而實五石」,既以大葫蘆瓜比喻莊子「大而無用」的言論,又誇張葫蘆瓜之容量,有五石之大。次段則以死於網羅的野貓、黃鼠狼,比喻世間自以為聰明的人,卑躬屈滕,求名爭利,結果死於非命。斄牛「大若垂天之雲」是誇張,雖然不能捉老鼠,卻「能為大」,藉以比喻看似無用的言論,其實卻有大用。運用比喻,可將道理說得更加清楚,亦可加強其說服力。

此外,多用對偶,亦為本篇特色。例如「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以及「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對偶句句式工整、語言凝煉,可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在先秦諸子中,莊子文章的文學性較強,明顯脫離「語錄體」形式,標誌着散文步入成熟階段,對後世文學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原刊於《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馮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