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現多個經濟政策問題 必須作出長期政策調整

香港每次經濟衰退,建築業的失業率都是重災區之一,公務工程都不升反跌,其連鎖反應非常廣泛。

今次全球疫情導至的經濟大衰退,突顯香港多個經濟政策問題,必須詳細檢視,作出長遠政策調整。

設立失業援助制度

政府今次推出非常複雜的保就業措施,已是勞工政策的重大突破和回應,但重要的是:香港長期缺乏一個失業保障制度,無論在平常或特殊情況下失業發生惡化,低收入人士的生計短期就會面對嚴重困難,這亦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政治壓力。香港作為先進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缺乏一個相配的失業援助制度,作為社會最後的安全網,這是回歸後各屆政府的嚴重缺失。政府在面對大量失業時,只會採取一些間接的措施作為回應,這是極不理想的;下屆政府必須盡快設立一個失業援助制度,以回應未來的經濟衰退。

設立恆常派錢機制

派錢的政治經濟學比較簡單,主要是在經濟衰退下,特別是面對短暫性的特殊衝擊,政府希望透過派錢以鼓勵本地消費,增添經濟活力,並紓緩市民的經濟壓力。其實際的效應涉及多方面的複雜因素,最主要的當然是派出去的錢,有多少用作即時消費,而透過其「乘數效應」去擴大推動各方面的經濟活動,以保障更多的就業職位。

政府聲稱由於上次2011/12派6000元計劃時收集的資料已經銷毀,現在需要設立新系統用於是次派錢的安排。但長遠而言,政府應考慮設立一個恆常機制,以配合未來派錢的安排,這必須考慮以下的因素。

在今次疫情下,多國都實施不同的派錢方案。新加坡派錢是以公民為受惠者的基礎(21歲或以上公民,不包括永久居民及非居民,而美國則以居民為基礎(所有18歲或以上成年居民),兩國都不會包括已移民的前國民。筆者建議在港居住有住址證明的永久居民才應該是作為派錢受惠者的基礎;香港這兩次派錢,都包括已移民在海外的永久居民,浪費的公共資金以數十億港元計。

新加坡及美國的派錢方案,都會採用不同形式包括18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筆者建議政府可先考慮包括15至18歲的青少年,因為他們已有較獨立的經濟需要,而他們的家長在經濟衰退時亦可能面對很大困難。此外,它們的派錢方案,都採用累進制,即低收入居民獲派全額或更多,這更乎合公平分配的原則。香港政府兩次的派錢方案,都未能顯示其較成熟和多元的施政理念,是令人十分失望的。

設立公務工程的反週期措施

香港每次經濟衰退,建築業的失業率都是重災區之一,公務工程都不升反跌,其連鎖反應非常廣泛。財政政策中的公務工程是可以加入針對經濟周期為目標,而實施調整的,藉以減輕經濟波動對社會所構成的負面影響,而其於經濟低迷時降低失業的功能,更尤其重要。作為一個長遠經濟穩定機制,政府可設定一些長期有需要的中小型工程,其須具有能快上馬推行的特性,並有廣泛就業的效果,以備不時之需。當然、已啟動的大型工程,如現在興建中的第三跑道和地下鐵,其工程進度在現時情況下,是可以考慮加快的,以增加建築工人和相關行業的就業。

促進「自由行」的平衡發展

2003年非典疫情後,中央放寬的「自由行」政策,大大增加旅遊業對香港經濟的供獻,由之前約3%,上升到近年約5%。在2018年高峰時,在六千五百萬的總旅客中,有78%來自國內。「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的供獻,無疑非常重要,但我們必須考慮和研究香港的承載力,這不只是酒店和旅遊設施等硬件的承載力,這是有關社會和民心的承載力。

大量的內地旅客,集中在少量的旅遊點和購物點活動,加上有文化差異,已嚴重影響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及全港市民的觀感,政府不能不正視這問題,以緩和兩地人民的緊張負面情緒。今次疫情消減後,估計兩地旅遊只會有序恢復,特區政府應藉此機會,詳細檢視有關措施,一方面是支持旅遊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一定是要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

羅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