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貨幣百駿競走 香港兜圈坐失良機

據悉內地自2014年着手開發數碼人民幣,歷時6年之久,跳級越過傳統銀行同業清算系統,工程看似簡單而實際複雜。期內,香港金融科技開發成績又如何?

近日媒體報道,內地密鑼緊鼓測試數碼人民幣,試點在深圳、蘇州、成都、雄安新區等地,應用於交通、醫療、零售等消費服務。據報目標在第四季推出流通,以趕及11月11日網購節。新世代智能貨幣之官方名稱,是數碼貨幣∕電子支付(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顧名思義,數碼發行,電子交易,從形態以至內涵也「脫胎換骨」。若一切順利,如期面世,是不折不扣之貨幣革命,難怪內地媒體冠以「人民幣3.0」外號。

香港在1997年率先推出八達通儲值卡,應用於交通及零售服務,是數碼貨幣及電子支付先驅。資訊科技一日千里,也大勢所趨,貨幣電子化甚至數碼化,移動支付,網上銀行等,指日可待。今天回顧,不得不佩服時任銀行監理專員簡達恆(David Carse)有視野,萬變不離其宗,納入銀行系統規管。可惜接班人短視,墨守成規,未與時並進,積極探討前路;更反其道而行,分拆儲值支付,另起爐灶監管,在電子錢包層面兜兜轉轉,止於「平台轉帳」,坐失良機。

社會大眾往往弄不清加密貨幣(crypto currency)及數碼貨幣(digital currency)有何分別,也弄不清儲值卡(stored value devise)及移動帳戶(mobile account)有何不同,遑論貨幣(currency)與商品(commodity)有何差異。

貨幣發展簡述

經濟學入門開宗明義,貨幣須具備三個基本功能,交易媒介、會計單位、儲值備用。現實上,法定貨幣始完全符合條件,可用於納稅繳費,清償欠債。故此加密貨幣有名無實,不是數碼貨幣,而是非實物商品,價值隨供求起跌,不宜用作交易媒介及會計單位。

附表簡述法定貨幣發展里程。眾所周知,傳統鈔票及錢幣,是第一代(實體)貨幣,直接收付。所謂貨銀兩訖,就是最佳寫照。銀行支票往來存款與實體貨幣,其實二而為一,也一分為二。

儲值支付,如香港八達通(儲值卡)、內地支付實行微信支付(移動帳戶)等,皆是第二代(電子)貨幣,存款電子化。技術上大同小異,以電子帳戶及清算平台運作,實際通過銀行過帳,最短也需隔夜完成,始提取現金。電子帳戶有共通之處,不論儲值卡(離線),或移動帳戶(聯線),皆以本業客戶為本。八達通是公共交通乘客,支付寶是淘寶網購消費者,微信支付是騰訊網上遊戲參賽者。時勢造英雄,內地銀行同業清算落後,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網絡龐大,天時地利人和俱備,反客為主。本業結帳之餘,也方便客戶,開放系統提供轉帳服務,填補銀行真空。反觀香港銀行同業清算發達,且彈丸之地,跨境支付屬國際匯兌,非銀行系統無用武之地。各有前因莫羨人,聯線二維碼支付未普及,自有先天因由與後天限制。

即將推出之數碼人民幣,是第三代(數碼)貨幣,並非第二代電子貨幣之演進,而是數碼版實體(第一代)貨幣,市值等於面值,具法定地位,發行及回籠程序相同。其實電子貨幣(錢包及帳戶)系統,是往來存款之分戶,背後是傳統貨幣,收付最終經由銀行清算平台完成。數碼貨幣是獨立代碼,並非會計進支及帳戶結餘,簡單數值增減。收付並非一般轉帳,而是代碼互換,與現錢收付異曲同工。故此可以離線獨立收付,有如現錢,無需經由第三方(營運商及銀行)平台完成,更勝八達通等儲值支付便利。簡言之,功能超越第二代電子貨幣,應用更廣泛更便利。

綜合公開資料,法定數碼貨幣依照既有現鈔渠道發行及回籠。商業銀行向人民銀行提存現金,可選擇數碼貨幣,替代實體鈔票。換言之,數碼貨幣與存放人民銀行之儲備互換,也與實體鈔票互換。客戶提取銀行存款,也有同樣選擇。用家需要使用智能手機,下載官方智能錢包應用程式,而錢包儲存於手機之保安區,與信用卡及銀行卡為鄰,安全不必顧慮。據聞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等,順理成章納入新系統。

香港金融科技開發成績

據悉內地自2014年着手開發數碼人民幣,歷時6年之久,跳級越過傳統銀行同業清算系統,工程看似簡單而實際複雜。期內,香港金融科技開發成績又如何?

還記得2010上海世界博覽,香港展館座落在「傑出都市實踐」園區,光芒四射。大會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而香港以「無限城市、智能城市」(Smart Card, Smart City, Smart Life)配合,贏得各方讚賞。展館之重點示範,是遐邇全球之八達通卡,集繳費、消費,通行等多功能於一身,當年耳目一新。

  • 可惜迭後十年,香港未再有突破,反在第二代層面兜兜轉轉,政府更反客為主, 卻欠缺明確方向。無怪四大項目,皆現官府熱民間冷局面。政府在2015年底推出「電子支票」,期望分流傳統支票,減低同業清算壓力。不過每月清算徘徊 3.5萬宗,而傳統支票維持每月600萬宗至850萬宗不等,未見明顯減少。電子清算總計,則增加至1400萬宗。原因很簡單,其實電子支票是電子轉帳(CHATS)分流,換湯不換藥,合計徘徊70萬宗。
  • 同年政府修改法例,儲值支付系統(包括八達通)脫離銀行系統,另起爐灶獨立監管,變相降低門檻,引進內地兩大移動支付營運商競爭,不過效益不彰。今年首季統計,交易有12億宗,相信大多數用八達通,金額有490億元,其中44%是銷售點交易,也應該是八達通居多,37%是網上購物取代信用卡,其餘19%是直接轉帳。儲值結餘包括按金計117億元,即佔港元M1的0.75%以下。(註)
  • 政府在2018年推出「轉數快」,方便銀行存戶及儲值帳戶之間直接轉帳,即時收支。近月交易約1300萬宗,即時支付佔95%,其餘是銀行批量支付。以金額計約1400億元,即時支付也佔88%,平均每宗少於1000元,而批量支付平均每宗少於24000元。大眾反應平淡,銀行喧賓奪主,即時跨行電子轉帳招徠,取代傳統支票及交換所清算。
  • 政府在2019年推出「虛擬銀行」,服務與傳統銀行看齊,但不設行所,必須網上交易。理論上先天優勢是成本效益,因為香港租金貴、薪俸高。共有8家獲發牌,卻仍未正式開業,因為客觀環境及條件不利。傳統銀行控制99%存款,也加強網上服務,而且資金泛濫利率偏低,借貸需求疲弱,虛擬銀行沾不着便宜。

八達通前身是地下鐵路儲值車票,集交通及消費支付於一身,開啟儲值便利先河,一鳴驚人,因為市場主導,迎合乘客需求。近十年政府推陳出新,卻難成氣候,因為官僚主導,脫離市場需求,難免官府熱民間冷。

其實四大項目,異曲同工。電子支票與轉數快大同小異,雖然前者平均每宗金額小於11.9萬元,較後者批量交易平均每宗小於2.4萬元高。其次、儲值支付本質就是虛擬銀行,故此八達通原來領有接受存款公司牌照。此外新開立儲值支付帳戶,手續現與虛擬銀行看齊,也是佐證。

政府應有效投放資源

萬變不離其宗,數碼貨幣配合既有銀行系統,金融交易,無論聯線或離線,移動或定點,虛擬或實體,今日或未來,皆可應付裕如。香港揚威上海世界博覽會後,政府未把握時勢,提升數碼貨幣金融之層次,反積極推動中港儲值卡聯盟,原地踏步。可是雙幣卡(嶺南通及壹卡通)先天不足,後天不便,需求有限,徒勞無功。

假使時光可以倒流,後八達通開發數碼法定貨幣,以香港之優越客觀條件,不難掌握技術突破障礙,歷史或可以改寫。內地貨幣數碼化,已在重點城市試行,面世指日可待。科技潮流浩浩蕩蕩,港元怎能迴避?政府應認真反思金融科技路向,有效投放資源。四大項目換湯不換藥,無助提升層次,不應也不能重演。金融管理局越俎代庖,而金融發展局又紙上談兵,兩者均無助提升香港貨幣金融之水平及競爭力,過去十年的坐失良機,便是明證。

註:儲值支付原屬銀行系統時,結餘依隨接受存款公司計入港元M3。脫離銀行系統後,結餘不計入貨幣統計,而營運商之銀行存款變成客戶存款,自動計入貨幣統計。

附表:法定貨幣的形態與發展里程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陸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