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戶之子鄭成功
離開長崎後,旅程的下一站,就是平戶(Hirado)。從室町時代開始,這個小漁村,就開始與外國往來貿易。平戶既是歷史的城市,也是個國際城市;平戶的歷史,也就是國際交流的歷史。
平戶市從17世紀開始,已經與中國、葡萄牙及荷蘭等國,進行頻繁的貿易活動。在日本鎖國時期,幾個獲得貿易許可的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等,也陸續在平戶設立商館。
昔日的平戶,是貿易重鎮,現今的平戶,仍保留着不少外國的建築,遊走市內,可見和洋建築,共處一地,彼此兼容並存,街燈上,亦懸有船錨的標誌,為這個純樸、寧靜的小城,平添幾分異國的情調。
真想不到,在平戶,我們竟邂逅了兩位歷史人物,其中一位,就是民族英雄鄭成功。
也許,大家都知道,鄭成功堅持抗清的義舉;然而,較少人知道,鄭成功的出生地,就在日本的平戶。他的父親鄭芝龍,是福建泉州人,20歲時來到平戶,娶了當地武士之女田川松為妻,誕下兩個兒子。鄭成功是長子,生於1624年,幼時喚作福松,據說是取自福建的「福」字,加上母親的「松」字合成的。
清軍入關後,鄭父選擇降清,他卻堅持在福建東南沿海奮力抗清,最後退守廈門、金門一帶,又於1661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擊敗荷蘭駐軍,收復台灣,最後於1662年病逝,只有39歲。
鄭成功本名鄭森,因獲隆武帝賜姓朱、名成功,世稱「國姓爺」,其後又得永曆帝封「延平王」。
如今在平戶千里濱,仍留下不少鄭成功的遺跡。相傳他的母親在沙灘撿拾海貝時,突然感到陣痛,就抓住這裏的一塊大石頭生下他,這塊石頭,就叫做「兒誕石」。在附近的鄭成功紀念公園裏,還豎立了一塊石碑——「鄭延平王慶誕芳跡」,上面刻有鄭成功的小傳。
鄭成功在平戶的故居,已於2013年改建為鄭成功紀念館。紀念館位於小山坡上,是一所傳統的日式木造平房。跨進大門,鄭芝龍曾使用過的船隻模型就在眼前,「延平郡王」的牌匾懸掛在客廳的橫樑上。館內主要的展品,有鄭成功的墨寶及其肖像的複製品,另有幾尊媽祖像。
紀念館的旁邊,植有竹柏樹,據說是鄭成功年少時親手栽種的。此外,還有一座鄭成功母子的白色塑像。
鄭芝龍長年在外經商,鄭成功自幼就由母親獨自教育撫養,他七歲時,先隨父親返回福建。多年後,至1645年,鄭母才到泉州和家人團聚。可是,不到幾個月,清軍南下,城破之際,田川松自殺殉節。據說,鄭成功知道母親自殺的消息後,整整三天茶飯不思。
為了紀念這段可歌可泣的母子情,平戶的居民主動捐款,合資建成這座母子像,而設計者就是鄭成功的第11代孫鄭萬進。
鄭成功深明大義,移孝作忠,走上抗清之路,他的貢獻,固然值得表彰;而其母田川松,對兒子的教養,所付出的努力,亦教人難以忘懷。
撒下福音的種子
與平戶結緣的歷史人物,還有一位洋人,他就是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
沙勿略是耶穌會的創辦人之一,1506生於西班牙。1525年前往法國巴黎大學聖巴巴拉學院攻讀哲學,五年後獲碩士學位,開始擔任講師。1541年他接受教宗的任命,和另外兩個夥伴,沿着葡萄牙人開闢的東方航海路線,前往印度、馬六甲等地傳教。
1549年8月15日,沙勿略在一位日本友人彌次郎的引介下,攜同兩位耶穌會士,經馬六甲海峽,輾轉抵達日本南部九州的鹿兒島,成為第一位踏上日本國土的天主教傳教士。年底,鹿兒島已經有150人,附近地區亦有450人領洗入教。
1550年,他來到平戶。在封建領主松浦隆信的許可下,曾三訪平戶,進行傳教活動,使100名當地人成為天主教徒。他留在這裏的時間雖短,但到了1570年,平戶的天主教徒已多達5000人,天主教堂亦有14座之多。1614年,德川家康進一步發佈禁教令,下令拆毀日本各地的天主堂,此地亦不能倖免。
1873年,天主教解禁後,日本各地都重新修建教堂,長崎縣的教堂最多,而平戶市內的教堂修築得特別精緻、美麗。
如今在平戶,大大小小的教堂就多達30座。「聖方濟各‧沙勿略紀念教堂」位於平戶市鏡川町的小山丘上,我們沿着石階,拾級而上。站在這斜長的石坂路上,先看到的是瑞雲禪寺,抬頭仰望天際,寺廟的屋頂處,赫然出現一幢尖塔十字架的教堂,和洋重疊的風景,就在咫尺之間盡顯。
再往上走,眼前出現的這棟歌德式的教堂,充滿中世紀的歐洲風味,以湖水綠色與白色為基調的建築,在藍天的映照下,詳和、安寧、靜穆……
說起教堂的歷史,可謂有血有淚。它的前身,就是建於1910年天主教平戶教堂,一座只有兩層高的木建築。1916年,由於教徒愈來愈多,興建教堂是當前急務,信徒開始籌劃興建新的教堂,經歷重重困難,延至1930年才開始正式動工,他們同心協力,動員大人、小孩,單靠人手將建築材料從港口,沿着傾斜的石路,搬運至山丘上,其艱辛勞苦,可想而知,故此,這條石路被稱為「十字架之路」。1931年,教堂落成之日,信眾都喜極而泣。
1971年,教堂旁設立了沙勿略紀念像,教堂亦改名為「聖方濟各‧沙勿略紀念教堂」。
回想當年,沙勿略來到日本後,不久便發現日本的情況,跟印度迥然不同,日本人的思想文化複雜得多。他逐漸意識到,不能直接將印度的傳教模式搬到日本。沙勿略寫回歐洲的信,被公布出來後,引起極大的反響。在信中,他作出了這樣的分析:
「日本人的文化教養程度很高,求知欲也極為旺盛,可是,卻不會馬上受洗成為基督徒。相反地,他們會向傳教士提出相當多的問題,看看對方如何回答,同時也會觀察傳教士自身的生活態度是否符合所宣講的教導。過了一年半載,倘若君王或各地大名率先領洗,百姓便會集體跟進。日本就是這麼一個講究『道理』的民族。」
沙勿略原本計劃前往京都,謁見日本天皇,取得全國宣教的許可權。可是,當時的日本,正值政權的轉型期,時局混亂,長達180年的室町幕府勢力漸衰,各地梟雄崛起,對霸權虎視眈眈,引發內亂,京都為戰火摧毀,天皇亦早已逃之夭夭,沙勿略遂無功而返。他在九州等地區,建立幾座地方教會後,留下兩位耶穌會傳教士,便返回印度果阿(Goa)。
沙勿略在日本,只渡過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然而,他已撒下福音的種子。同時,他也發現日本人非常重視中國文化,於是決心到中國去傳教。1552年,他抵達澳門西南方的上川島,不過,當時明朝海禁甚嚴,他未及進入大陸便染上瘧疾,同年12月,沙勿略孤獨地死在島上,年僅46歲,始終未能完成進入中國傳教的心願。
據說,沙勿略的遺體長期不腐,於1554年送回印度果阿安葬。1662年,沙勿略被封為聖人,他的墓地也成為朝拜的聖地,天主教會稱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傳教士」。
1869年,法國人在上川島建了紀念沙勿略的墓園。現時的島上,墓園仍在,內設有教堂、紀念碑、雕像等,已成為上川島的旅遊熱點。
沙勿略逝世的那一年,1552年的10月,利瑪竇於意大利出生。30年後,利瑪竇沿着前輩的足跡,成功進入中國傳教,完成沙勿略的遺願。耶穌會在上海建造的第一座主教座堂,就命名為「聖方濟各沙勿略堂」,藉以紀念這位聖人。
在澳門路環,有一座小小的聖方濟各天主堂,曾安放過聖方濟各手骸聖髑,現已送往聖約瑟修院收藏。至於長崎殉教者的遺骨,亦曾存放於此處,至1995年被送返故鄉,安放在長崎的紀念館內。
舞鶴古城話唐津
告別平戶,我們來到了唐津(Karatsu)。「唐」指中國;「津」指港口,「唐津」此名,就是指從日本前往中國的港口。唐津一如其名,自古以來就是對外開放之地。7世紀時,此地已成為遣唐使離開日本前的口岸。
唐津市的地標,就是矗立在滿島山上的唐津城,在市內的許多角落,遠遠望去,也能瞧見這座古城堡。此城外觀古樸平實,是日本戰國時代,唐津藩第一代藩主——豐臣秀吉的武將寺澤廣高花了七年時間建成的。由於城內的天守閣外形酷似鶴頭,加上兩旁伸展的建築,有點像白鶴展翅而飛的姿態,故有「舞鶴城」之稱。
此城在幕府末年,曾遭拆毀,現在看到的唐津城,是重建後的模樣。
前往城堡的路上,兩旁古木參天,活像一條綠色隧道,這裏種植了500多株的吉野櫻,還有百年的紫藤園。此時正值11月,四周盡是枯藤老樹,滿目蕭然,或許他日重遊古城,方能目睹櫻花綻放,串串紫藤高掛的畫面!
唐津城內,正展示唐津的歷史與文物,不乏可觀之處;可是,此城最美的,莫過於頂層天守閣的風景。日本的城堡,多用作防禦內患,建於內陸的較多,鮮有面向大海的古城。而唐津就有兩座臨海而築的城堡,一是僅剩城跡的護屋城,另一就是唐津城。
置身天守閣,居高臨下,遠眺海面,散落着幾座綠色小島,點綴着一片蔚藍的海洋,風景絕佳。
遙望右側遠處,與山相連的綠色大地,就是當地的名勝「虹之松原」,那是由藍色海洋、白色沙灘和綠色的松原交織成的風景區,種植的黑松,約有100萬棵,被選為日本三大松原之一。此地吸引了不少外國人前來避暑,據說法國電影《碧海藍天》(Le Grand Bleu)所取材的真實人物賈克‧馬攸(Jacques Mayol),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是該片的編劇,不但在唐津的海域學會了自由潛水,還學會了與海豚嬉戲。
佇立此處,既可遠觀碧海藍天,亦可發思古之幽情……遙想公元804年,日本兩大高僧空海和最澄,年輕時曾與留學生橘逸勢,隨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呂等人,分乘四艘海船啟程前往中國。他們離開日本,遠赴大唐之前,曾否路經此地?望風懷想,能不依依!
從「唐津城」走下山,隨即前往「唐津神社」,神社內靜無一人,大家入內參拜,只圖個安心而已,人在旅途上,平安順利至為重要。
日本多處地方,每年都會舉行大型的彩車巡遊活動,藉此帶出人民祈求平安、消災解難的願望,而唐津神社每年的秋季,亦會舉行祭典。
日本的「山・鉾・屋台行事」,由33種傳統慶典活動組成,於2016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唐津這個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巡遊活動,亦是其中一環。
唐津祭典的重頭戲,就在11月2日的晚上開始,14輛掛滿燈籠,裝飾華麗、絢爛奪目的「曳山」彩車,伴着鉦、鼓和笛子等奏樂聲,在市中心巡遊。
每年的11月2日至4日,正是此地秋季祭典的大日子,我們遲來數天,可謂失諸交臂,無法一睹彩車巡遊的盛況,實在不無遺憾。
除了三天的祭典活動,「曳山」彩車平日就放在「曳山展示場」內,供人參觀。展示場就在神社附近,正好順道一逛。
彩車保留着幾個世紀前的木工、金工、油漆、染色等傳統工藝技術,製成獅頭、龍、鯱、龜、鳳凰、鯛魚等精緻的造型,全是歷史悠久的工藝品,現在看起來依然顏色鮮豔,充滿創意,多樣化的造型中,以「鯛魚」最討人喜愛,也是最多人挑選的紀念品樣式。
因時間所限,匆匆走過唐津,將來如有機會,定必再訪,繼續探索這個古城的文化歷史。
日本九州行旅之二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