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畫派三頭馬車,提香領軍,丁托列托與維納內些(Veronese)次之。丁托列托特立獨行,可說是三人中的「異類」。
他原名Jacopo Comin,1518年生於威尼斯,比提香(Titian)年少30歲,1594年終於水鄉,享年75歲,一生差不多未曾離開這個城市。父職染匠,意大利文 tintore,兒子即被稱 Tintoretto,意為「小染匠」,或染匠之子。少時曾拜提香門下,不夠十天被送回家,原因未明。有傳提香忌才,亦可能丁托列托太有自己想法,真相可能兩者兼有。有說丁托列托其後立意自學,靠臨摹人體模型,米高安哲羅《晨,午,暮,夜》(Dawn, Noon, Twilight and Night)幾座雕塑的蠟像與其他陶塑,解剖後的屍體模型等,無師自通。然當時威尼斯法例規定繪畫從業員需出具六年學徒證明,故丁托列托應曾拜他人門下,惜無史料記載。
前衛畫風 啟發後代 時人爭議
丁托列托的畫作與行事作風皆極具爭議。其前衛畫風雖為威尼斯人接受,卻長時間不為外地保守派認同,現在回看可說是後世畫派先鋒。其中埃爾·格雷考(El Greco, 1541-1614)比丁托列托少23歲,到西班牙發展前曾到威尼斯觀摩學藝,藝術史家也大多同意格雷考畫風好幾方面應受丁托列托影響。巴洛克(Baroque)名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 1571-1610)與丁托列托亦有許多相似之處,史家咸認為是受丁托列托啟發。魯本斯(Peter Paul Reubens,1577-1640)與19世紀法國浪漫派畫家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皆直言仰慕丁托列托,魯本斯自己更收藏了多幅他的畫作。
丁托列托對自己的藝術有極高期許,在畫室門樑上寫上「米高安哲羅的線條,提香的色彩」,望自己能集翡冷翠與威尼斯兩大畫派所長。
他畫風多樣,有仔細繪畫優雅之作,也有好些相對當時流行的畫風看似較為草率之作。當時威尼斯人就說丁托列托有金銀鐵三支不同的畫筆。他出名「快槍手」,可在競標期間,對手還在打草稿,幾天內他已經把畫畫好,呈交客戶,既受人羨慕亦為人詬病。他自創一種「快塗法」(prestezza)。通常油畫使用多層油彩,待一層乾燥後才可塗新的一層。多層油彩令色彩更堅實,更有變化,唯製作需時。「快塗法」只塗一層油彩,畫面看來較單薄,相對當時其他作品會有未完成之感。曾有金主要求畫家多塗幾層顏料,卻為畫家拒絕,他追求清晰看到的筆觸,為畫面製造速度感。這是現代印象派喜歡的畫風。提香晚年也有採用這種筆法,惜時人未必懂得欣賞。
靈活營銷 多快好省 同行不滿
丁托列托出道時提香地位已如日中天,唯提香非常忌才,積極打壓一切可能的競爭對手(註1)。丁托列托出身勞動階層,沒有背景,沒有師長貴人提攜,在競爭激烈的威尼斯畫壇,提香積極防範的艱難形勢下,為了立足,為了安家,發展出一套靈活的營銷策略。以「多快好省」為號召。畫面更大,人物更多,交貨更快,價格更便宜。甚至免費先送畫,可說是現代版的「試用裝」,喜歡才付費訂製新畫。也曾推出「多年合同,統一年費,每年定額交畫」等安排,鎖定客戶,保證來年收入。靠這些手法慢慢打出名堂,站穩陣腳。但這些出格手法,亦引來很多同行不滿。加上他的「快塗法」,易招「將貨就價,粗製濫造」之嫌,容易受人誤解。
今天給大家介紹幾幅較能代表丁托列托特色的作品,探討他對畫藝發展的創新與貢獻。
融入平民日常 靜靜地起革命
《基督為門徒洗腳》(Christ Washing the Disciples’ Feet,圖2)描繪最後晚餐前,耶穌為各門徒洗腳。撇除顏色有點暗淡,建築古典兩個元素,整幅畫給人一種現代感。奇怪的是,主角耶穌與主題活動放在右下角,只佔畫面一小部分,畫面正中卻坐了一隻小狗。其他門徒散處各角落,地上的裝飾與建築結構明亮,光暗對比突出。採用不對稱構圖,景深很深,看到非常遠的建築物。
其實此畫原安於一教堂祭壇右側接近地面的牆上。教徒坐在祭壇前,最接近他們的是耶穌為彼得洗腳這部分,學者嘗試還原,發現從教徒位置看去,地板上的圖案會連成直線指向耶穌,變成整幅畫的焦點。畫家巧妙構圖,避開此畫位置的先天缺陷。
有趣的是,丁托列托沒把主題隆而重之畫出,吃飯洗腳是日常,他就把生活性畫出來,門徒各自脫靴的脫靴,退襪的退襪,小狗在飯店出現亦屬平常。這些細節,讓畫面變得生動活潑。丁托列托自己過着平民老百姓的生活,耶穌亦然,他就把老百姓的日常畫出來。這在當時宗教畫其實是非常大的突破,丁托列托獨自一人,靜靜的起革命。卻也曾惹來一點非議,認為對這個「重要宗教儀式」不敬。50多年後,卡拉瓦喬把這風格發揚光大,把聖母畫的粗衣麻布像鄰家婦女,信徒像一般勞苦大眾,腳甲鑲黑邊(註2)。這種風格,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被尊為「寫實主義」(Realism)。
漫畫色彩 高空視角 現在進行
《聖佐治屠龍》(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圖3)這一幅畫也非常有現代感,活像一幅漫畫,「快塗法」效果明顯,有些筆觸清晰可見而顯得動感十足,觀者好像在看電影似的。其他畫家會表現惡龍已死,公主在旁安心微笑。丁托列托描繪聖人正與龍惡鬥,公主快速奔逃,一切還是「現在進行式」,行動中,非常有現場感。通常公主只是陪襯,聖佐治會站在前方。丁托列托反其道而行,公主在前愴惶逃命,場面更形緊張,把聖佐治襯托的更勇敢。採用空中俯視角度,看到更多更遠的風景,有山有水有天,地上人物更形渺小無助。天空風起雲湧,是天主聽到聖佐治的禱告,運用大能,擊殺惡龍。相對其他畫家,丁托列托更像一位戲劇大師,最佳編導。50多年後,卡拉瓦喬也非常精於突出事件某一個時間點,利用較誇張的肢體語言,激發戲劇性效果。
《聖佐治,聖路易與公主》(Saint George, Saint Louis and the Princess,圖4)畫的是同一故事,加一個聖路易。有趣的是,丁托列托描繪公主騎在已降服的惡龍上,盡顯公主獨立活潑的性格。
從上面幾幅畫的敘事手法與人物的處理手法,可看出丁托列托幽默的性格,對宗教與女性較為開明的態度。據傳其女兒也是一位不錯的畫家,父親的至愛,惜比父早逝。
景深更遠更恢宏 金主成主要角色
《偷運聖馬可遺骸》(Stealing the Body of St Mark,圖5),與《聖馬可行多種神蹟》(St Mark Working Many Miracles,圖6)皆為聖馬可大會堂所繪製。十多年前,丁托列托為此會堂繪製《聖馬可奇蹟解救奴隸》(註3)而奠定地位。這兩幅畫(圖5、6)皆使用不對稱構圖,景深拉的更深更遠,氣勢更恢宏;利用建築物線條增強效果,光暗對比強烈,人物肢體動作大,整體戲劇感濃。
還記得上兩星期的《聖馬可奇蹟解救奴隸》,金主多瑪索‧然幹(Tommaso Rangone)出現在畫面左側(註4)嗎?他同樣資助了這兩幅畫,唯不再甘作旁觀者「路人甲」,直接走進畫中扮演主要角色。大家留意到兩幅畫都出現同一人物嗎?白髮白鬍子,橘紅色披風,在《偷運遺骸》(圖5)裏托着聖馬可的頭(註5),在《行多種神蹟》(圖6)裏跪在地上攤開雙手作悲痛狀。他資助藝術品,目的就是宣傳自己,參與演出,佔駐畫中重要位置,是最有效的手法,反映威尼斯商人與商業態度。很多皇室貴族都在畫作中扮演故事一角,麥迪奇家族就把多人畫在朝拜耶穌之路上(註6),不同的是然幹(Rangone)不是貴族,只是普通商人;這幅畫不是掛在他家,而是掛在他非常有影響力的大會堂裏。
異時同圖新演繹 光影聚焦大製作
差不多同一時間,丁托列托為另一大會堂聖洛克大會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繪畫了《十字釘刑》(The Crucifixion 圖7)這幅高5.3米寬12.2米,相等於700方呎 的巨型油畫。威尼斯會堂大多蓋的大而無當,牆壁又高又寬,正好配合丁托列托喜愛的大場面,大陣容,給他充分發揮人物眾多,場面複雜的導演功力。
大家記得以前談過「異時同圖」,不同時間發生的事在同一畫面出現這畫法嗎(註6)?丁托列托使用全新手法演繹這個概念。耶穌釘十字架有一個過程,這裏畫家透過描繪耶穌與兩位大盜來顯示過程,而不是描繪耶穌一人走畢全程。畫右的大盜還在地上,左手正被釘子穿透,身體其他部分還可以動。畫左的大盜手腳已被釘牢,十字架正緩緩升起。中間耶穌的十字架已升好釘牢在地,祂脅下的聖光像一對張開的翅膀。耶穌在畫面中央,兩位大盜在祂十字架地下伸出的兩條對角線上,畫家為對角線加光成為最光亮之處,形成焦點。畫面動中帶靜,光暗對比明顯,人物動作個個清晰可見。
優美神話 銀河起源
丁托列托亦畫了很多神話故事,《銀河之源》(The Origin of the Milky Way,圖8)是最出色的一幅。諸神之首朱比特趁夫人朱洛(Juno)熟睡,把自己跟一個凡女所生的孩子赫拉克勒斯(Hercules)送到朱洛胸前,孩子吃了朱洛的奶就可成為神。朱洛被咬驚醒,下意識把孩子推開,乳汁噴出,形成天空的銀河——畫面上一圈黃色的星星。現在大家明白銀河英文名字Milky Way的由來了嗎?除了一貫的對角線構圖,戲劇性效果,飛天動作,獨特的視角,丁托列托這幅畫也畫的很優美,色彩豐富和諧,顏色光影明暗漸變效果做的非常好。
暖紅愛意 細膩親情
丁托列托以構圖佈局取勝,用色普遍偏深棕黑色,以突顯明暗效果,相對提香與維納內些,色彩比較不那麼討喜。《聖母與聖嬰》(Madonna and Child,圖9)是用色與畫工都較為突出的一幅。此畫現存三藩市榮耀宮(Legion of Honor)美術館,非國際級別,較少為人認識。此畫採用丁托列托一貫手法如對角線構圖,動感姿態等,但這次沒有大動作,而是溫和的,輕微的動。聖母紅色的裙子為畫面帶來暖暖的愛意。畫工溫柔細膩。聖母非常年輕,正拿着幾條麥穗逗弄小耶穌。畫家採用細致的明暗法(chiaroscuro)把聖母的臉與小耶穌的身體畫的圓潤飽滿。聖母頭肩上的紗巾透明立體。小耶穌的手輕抓着母親手指,流露出親密的母子關係。左後初升的太陽,丁托列托沒有調和油彩,也沒有把它們重疊覆蓋,而是使用不同顏色,用有力的乾筆畫出噴發的陽光。這種不調和顏料的手法,四百多年後的印象派如莫奈(Monet)大量使用。但在丁托列托的十六世紀,卻可能會被詬病,認為是未完成之作。
高角度斜角線 耶穌自帶光源
丁托列托最後一幅畫應是1592-94年的《最後晚餐》(The Last Supper,圖10),集畫家特色大成而再創新高。「最後晚餐」這題材自達文西後,都描繪耶穌與門徒並排而坐,耶穌永遠在中間。丁托列托總要走前人未走過的路。他採用高角度從天花下望,不對稱對角線構圖,把餐桌安放在後,前面反而是一些閒雜角色,打酒的女侍。用強烈的光暗對比突顯耶穌。光源除了左上角天花吊下的火盆,就是耶穌自帶的聖光。天花上天使盤旋飛舞。強烈的光暗對比,獨特的視角構圖,營造出極富戲劇性的效果。這一幅畫,最接近50年後卡拉瓦喬的風格。
提香用創新而優雅的手法,表現大膽突破如凡間裸女的題材(註7)。丁托列托用大膽的手法表現傳統的題材。提香即時得到讚揚,丁托列托至今相對仍較少人認識。但他創新的構圖,獨特的視角,強烈的明暗對比,動感的筆觸,戲劇性的手法,是巴洛克的先鋒,浪漫主義的模仿對象,啟發了後世多位巨匠。他貼近民眾,在畫中自然融合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自然寫實主義的先驅。
註解
註1:另外一個比丁托列托年長,當時非常出色,足可挑戰提香的畫家Pordenone(1484-1539)粹死,時人甚至懷疑是提香下毒謀害的。雖屬謠言,亦可側面看到提香的行事作風。
註2:卡拉瓦喬(Caravaggio)於1604-06 繪畫的《朝聖者的聖母》(Madonna di Loreto, 英文名Pilgrim’s Madonna), 現藏羅馬Sant’Agostino 教堂。
註3:詳情請參照本欄2020年8月13號與20日〈《聖馬可奇蹟解救奴隸》——三篇之第一篇〉與〈第二篇〉。
註4:詳情請參照本欄2020年8月13日〈《聖馬可奇蹟解救奴隸》——三篇之第一篇〉。
註5:事實是威尼斯商人只偷運了聖馬可遺骸的肢體部分到威尼斯,頭部遺骸現存亞歷山大港。詳情請參照本欄2020年8月13號〈《聖馬可奇蹟解救奴隸》——三篇之第一篇〉,註2。
註6:這幅著名壁畫《東方三賢士的白冷之旅》(The Trip of the Magi: Procession of Gaspar, the Youngest King)由貝諾佐•戈佐利(Benozzo Gozzoli)於1459-1461年為麥迪奇家族繪製,現藏翡冷翠麥迪奇宮。
註7:詳情請參閱本欄2019年4月11日〈《波爾提納里祭壇畫》(Portinari Altarpiece)〉,裏面可看到不同時間同一空間的「連環圖」。
註8:詳情請參閱本欄2020年8月6日 〈《酒神與阿利阿德妮》——四篇之第四篇〉(圖3)提香的《烏尔比諾的維納斯》。
聖馬可奇蹟解救奴隸 3-3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