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家反對之下,香港政府宣布延長防疫抗疫措施,包括食肆晚市停止提供堂食。政府的說法,是「考慮到疫情依然嚴峻和最新的公共衛生風險評估」,於是「認為現時需要延續非常嚴厲的社交距離措施」。由於7日平均確診數字仍高於3、4月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的高位,加上本地個案和源頭不明個案仍佔大比例,「顯示現時香港面對最嚴峻的第三波疫情尚未完結」。
繼局長由於不知道原來很多香港人未能在家工作,而導致日間堂食朝令夕改,飲食業再一次成為白老鼠,迎接政府帶來的新挑戰。不知何時才能恢復晚市堂食,不知道疫情在什麼情況下才不算「嚴峻」,固然令業界無所適從,更令人矚目的,是政府在新聞稿中,提到更多新主意:
「考慮到飲食時不佩戴口罩所帶來較高的感染風險,我們正與餐飲業研究實施更嚴格的預防感染措施,例如要求由不同餐飲業員工分別負責傳菜和清理用過的餐桌/餐具等工作、不安排搭枱服務、提供額外的筷子及食匙以供共用(若適用),以及安排單向座椅或改善餐飲處所的通風系統,藉此防止餐飲處所內再出現爆發。」
極具創意的措施實際執行起來又會有多擾民?
正如局長對香港人的工作情況不太了解,這些極具創意的措施實際執行起來又會有多擾民?
要求不同員工傳菜和清理,原意是不想病毒在進食過程中在顧客和員工之間傳播,但若果容許外賣堂食,餐具即用即棄的話,防疫效果大致一樣,分別是政府的想法迂迴曲折得多,會為食肆帶來更多麻煩。此外,單向座椅、通風系統等都是長遠投資,面對時而嚴格、時而寬鬆的防疫政策,又有幾多食肆會願意下注?這些大大小小的要求,當然都會增加飲食業的經營成本,結果埋單的都是飲食業自己,短期內都不會再得到政府慢幾拍的補貼。
想不明白的是,飲食業也許是疫情爆發的一個重要源頭,但肯定不是唯一源頭,何以政府一直對這個行業「特別照顧」,設計出一個又一個的火圈?
從成本效益看不出理由,從公共選擇的角度看,也許是飲食業的政治能量比較薄弱,而居住環境惡劣、堂食是難得喘息機會的香港人,在政府眼中從來也是半透明。
順帶一提,上次在此欄寫全日禁堂食,出稿不夠政府轉軚快,結果文章成了明日黃花。希望今次不會再中招吧……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