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8月,一位即將升讀中六的瑪利灣學校女生,還不相信自己會讀大學,會找到自己喜愛的學科。然後,走過跌宕起伏的一年。這年8月,她即將翻開學習生涯的新一頁,到台灣升學,修讀哲學。那天她在離港前回校探訪,走遍每個流連過的角落。回想一年以來,道阻且長,不知不覺都跨過了。期待新旅程的同時,她看到今天的自己,慶幸有走過這一段路,否則就沒有當下這個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群育學校的學生往往給人印象活潑俏皮,與讀書扯不上關係,這種莫名的印象甚至令他們也以為自己跟讀書、學習和大學是風馬牛不相及。去年暑假,瑪利灣學校的譚綺雯同學回校補課,老師問她想不想讀大學的時候,她說,沒自信。然後,老師給她一份大學聯招的小冊子,要她嘗試選出20個自己想讀的學科。老師告訴她,有了目標以後,再逐步去看怎樣完成。那時,綺雯也許不太了解那冊子上的大部分學科其實是讀什麼的,也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讀,可是她不知是否為了勉為其難地應付老師,還是選了一些出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現在看來,那可說是這段旅程的起步。
平時會閱讀課外書的綺雯,就在中五的暑假裏讀了《蘇菲的世界》,還與老師討論到關於書裏的哲學問題。她像小說中的蘇菲,討論得多了,好像發現大學選科表上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於是跟老師說,想在大學修讀哲學,想學習更多關於哲學的知識,遇上更多能夠和自己討論哲學的人。
決心克服,勤於練習
有了目標以後,綺雯知道讀哲學的重要條件是語文。語文這東西,尤其英語,這對許多群育學生而言,不是望而生畏,就是望而生厭,她卻決心克服它。她放棄小息、課後的休息機會和時間,積極參與各科補課,反覆做模擬試題,遇上不明白就請教老師,還主動增加學習英語的頻率,在外補習。日子有功,她對英語開始有了合格的信心,更嘗試以英文在早會時與同學分享。
讀哲學,不可疏於思考。老師鼓勵綺雯多寫隨筆,把生活中思考到的事以文字寫出來。起初她只把一些生活小事的感受寫出來,後來卻愈寫愈深刻,字裏行間多了表達對某些事物的看法和領會。老師讀後都會給予回應,跟她討論,並建議將她的隨筆投稿到《明報》的公開專欄,她聽後還是那副沒自信的樣子,說不可能成功,直到讀到自己的文字刊登在報章,她終於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一些自己過去認為做不到的事。
逆境自強,成就自我
凡事要嘗試了才知道會否成功。綺雯在再三嘗試中,在不斷的練習之中,逐漸在成長路上有了自信,一種堅持完成個人目標的自信。一件事情對一個人而言有多重要,就看在顛沛艱難的時刻,你還有多想去完成。這個中六,是中學生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年,而這個學年,風雨飄搖,疫症蔓延,更是最艱難的學年。停課、中學文憑試延期對一個中學生而言不無衝擊,心裏少不免多添憂慮,擔心一旦取消考試,過去努力付諸流水,有多少中學生就在忐忑不安之中逐漸氣餒和鬆懈,繼而一蹶不振?綺雯在逆境中,同樣有過這些卻步的想法,而成長或許是在克服困難後感到自己的不一樣,縱使她仍會反覆自我懷疑,但一如過往她說沒自信時,同時硬着頭皮撐過最艱難的時刻,完成考試。在艱難的時候仍想盡力完成的事,那就是自己覺得重要的事。
作為群育學校,瑪利灣的女生其實和一般學生沒兩樣,一樣有自己的理想,一樣可以以升學為目標,一樣可以展示自己的決心。這年的中六畢業生,沒有了畢業典禮,逼於無奈地失去了許多與同學相處的時間,卻有人可從逆境中磨練出堅定的意志,成就自我。走過的崎嶇不平和迂迴曲折,到達自己想到的新世界時,回望過去所走過的失落、挫折、自我懷疑,都是眼下的美麗風景,就如綺雯在提醒自己支持下去時說過:「只要我相信可以做到,就可做到。」看到跟過去不一樣的自己。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