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hoax / fake news)曾經是红極一時的潮語,邇來,因為把這詞掛在嘴邊的使用者,改口用比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更嚴厲的假消息(bogus message),在世人好跟風風向下,才慢慢淡出,只是偶然得見。不過,這一「偶變」,卻走對了路。嚴格的說,從傳統新聞學概念來說,假新聞是對新聞專業的一種輕視侮慢。因為──新聞是經過業界處理過的一項專業產品,在產製過程中,處理者、刊布單位和新聞機構得一同負上責任。新聞旨在盡量準確地、客觀地全然纪錄事實和適當傳遞事實,任何處理上的失誤,不但面子盡失,若萬一遇上偽作的問題,可能還得吃上誹謗官司。而今,卻把原本是個正能量的新聞學名詞污名化,能不令人扼腕,聽在正派傳媒人耳中,尤其心有戚戚然。以假消息替代假新聞,不但貼切寫實,而且,真真假假專業的牽扯面小、蘊含面廣,何況,假新聞、假消息,都意謂着不可信。
追溯假消息這一詞的前世今生,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它與謠言(rumor)、風聞(backbiting)、閒話(gossip)甚或醜聞(scandal)都如出一轍,名異而實同,都是一種暖昧的流言。傳播者大多捕風捉影,聞之者大多道聽塗說,人云亦云。這些傳聞的生成,繼而受注視,喧染力增大(流言四起),復得流衍於社會,大概基於本身的兩種基本功能──恰恰能夠解釋和減輕個人、或社會緊張情绪。人云亂世多謠言,謠言是假消息的詞源。
謠言的發生,多在社會適逢處於「危機狀態」時刻。因此,不管有心或無意,造(傳)謠者,通常以社會的突發事件或問題為中心話題,並在謠言蛻變發展過程中(embedding process),想量辦法將謠言簡化(leveling),加強力道(sharpening),和牽強附會一翻(assimilation),冀能直接或間接地將社會大眾意見,蘊含在內。易於滋生謠言的社會,通常存着客觀的社會因素和成員的心理問題。所謂客觀的社會因素,通常是社會的不安,如戰爭、經濟衰退、天災和暴亂;另外,則是媒介的報道不足或歪曲。所謂心理問題,則係因經歷種種挫折,引起對現實恐懼,為求心之所安,管情緒的神經機構(Neural Mechanisms in Emotion),乃以希望的想像力,試行作消極的、心理上的防衛。
不管是故意的「妖言惑眾」,抑或只是無意的「以訛傳訛」,倘若客觀的社會因素與心理問題糾結在一起,謠言就會應運而生。一般而言,大約有九種功能不同的謠言,分別反映各個不同的現象。從其類別,又可反溯其興起之由。唯實際上,一種謠言,通常是混合多個謠言的因素而誕生和流衍的。
一、政治危機的的謠言
這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種政治謠言程式,肇始於「做王運動」,史不絕書。例如,根據漢司馬遷《史記.卷48.世家.第18.陳涉(勝)世家》所說,當秦將陳勝、吳廣揭竿起義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罾,粵音增,網也),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彊(強)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篝,粵音溝,引伸為生火),狐鳴呼『大楚興,陳勝王』。卒皆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陳勝因而自稱楚王,國號大楚。
又如,南朝劉宋范曄之《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說,漢光武帝劉秀伺機反擊篡漢的王莽時,得赤伏符曰:「劉秀發兵捕不道(王莽),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王。」(唐章懷太子注:「四七,二十八也,自(漢)高祖至光武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際也。」漢朝盛行五德(行)終始之說,謂漢之正朔為水德,水終而火熾,故劉秀份屬火德為王。)
這兩個例子,都是以造謠、傳謠,作為進行政治爭鬥工具。而每當面對政治危機時刻,身受其害的人們,也往往將那些「據傳」刻在「醉生夢死」,或以不正當手段尋求「今朝有酒今朝醉」之問責官員,作為謠言滋生温床。例如,1931年9月18日,日軍強佔瀋陽(九一八事變,後世稱為「國恥日」),東北軍並未抵抗。時人盛傳日軍入城之日,東北軍統帥張學良正同明星蝴蝶翩翩起舞(經歷史考據,事實不然)。其時有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乃撰〈哀瀋陽〉一首以諷之:「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温柔鄉是英雄塚,那管東師入瀋陽。」[趙四是趙一荻,朱五是朱媚筠,都是名門閨秀;行,讀緪、或揯,義同,(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三國魏)孫叔然(炎)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切)。至于魏世,此事大行。」行,當紅也;台灣將夯字強作此解,已積非成是,夯是夯土。]
二、挫折不安謠言
感於未來局勢的不安定,憂心的大眾,往往以一種「預想」的心態,散布他們想象可能即將面臨的處境。例如,二戰後,飽受患難的人們,經常會提及「好像又將有大戰發生的徵兆」的一廂情願想法。
三、恐懼的謠言
由於曽經經歷恐怖事件,誘發了人們虐待狂般(sadistic)的攻擊傾向,因而有這類謠言,其流衍也迎合了政治宣傳。戰時,有關敵軍暴行的「殘暴謠言」即係一例。例如越戰時,即有曾「某軍生劏(剖)某軍俘虜」謠言。大災難過後,也會產生這一類謠言。例如,1906年,美國舊金山(San Francisco)大地震後,即有「……發現男人口袋中,有戴着戒指的女人手指,因為來不及脫了」的謠言。同樣,1923年時,日本關東大地震後,亦有傳戴有金戒指女士指頭,被人切斷搶走的謠言。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這類謠言,雖異其國,但內容和性質,都極其相似。
四、一廂情願的希望式謠言
擬在幻想中解除生活上實際的挫折感,企圖以一種推想,來替代滿足的因素;例如,「明年經濟景氣,將會好轉」之類。
五、抵抗式的謠言
這類謠言是消極的,但通常都含有抵抗權勢的成分。而依抵抗意識的強弱,又可細分為:
(1)發洩的謠言,只以閒話、或竊議的方式,揭人陰私,以發洩本身焦慮不安的情緒。謠言內容,往往只是「蜚短流長」之類的瑣碎事件;被攻擊的對象,可能只是模模糊糊的,而造(傳)謠者的抵抗意識,通常也是十分微弱的。
(2)非難的謠言,以非難、而非「毁損」對象方式,來表現明顯的抵抗意識,從而滿足某一程度的攻擊欲。這類謠言,通常並不一定有特定的造(傳)謠者。從好的方面說,有時,這類謠言,也能針對社會的弊病,產生警惕效果。
(3)極端敵意的謠言,故意流布極之可怖的謠言,務令對手一蹶不振。戰時交戰雙方的宣傳,多以這類謠言為法寶。
六、辯護式的謠言
為抗拒謠言的「傷害」,被謠言攻擊者,實行反擊以謠制謠,以圖自我辯護和掩飾。這類謠言,通常帶有博人同情的乞憐成分,希望緩和聞謠者的觀感。例如,蹂躪人權,無理拘捕等申訴,即為一例。有時,為加強效果,造謠者或會適時改變立場,或修正行為,務求配合。
七、真槍實彈反擊的謠言
受謠言圍攻,處於劣勢的人,斷然駁斥此謠空穴來風,子虛烏有,用以反擊流言。這種做法,通常透過權威的機構或人物,用以卵擊石、或處罰謠源的方式來達成。不過,有時可能弄巧反拙,反會弄成此地無銀三百両,使人們相信,謠傳並非毫無根據,更加深謠言的流布。
八、神怪的謠言
與讖諱如出一轍,散布怪誕神祕、令人參信半疑的謠言,目的在引起注意,以達到自我誇大和宣傳的效果;例如,吹噓特異功能,即為一例。
九、擾亂的謠言
懷有目的的群體,試圖透過散布謠言方法,以達到擾亂社會與人心秩序的目的,是居心叵測的一種敵視社會行為。例如,對婦孺之失蹤,詭說成建築地盆用以「打生樁」之類,便是一例。
有云,謠言的衝擊強度,恆等於事件的重要性、影響性與其曖昧不清的程度相乘積。雖說謠言止於智者,但「曾參殺人」人言可畏,謊言一再重複流布,即有「偽真」可能。有目的、以訛傳訛的謠言,的確是一種公害。然而,只因為民眾生活在不安定的社會局勢之中,具在不安定的心境,所以才不管是謠言、抑或真實消息,人們多會暫時「姑且相信」,「寧可信其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乎?
[紀念傳播學奠基人宣偉伯博士(Wilbur L. Schramn, 1907 ~ 1987)辭世33年而作]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