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疫情,令全球經濟備受壓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是失業問題。不論在亞洲和歐美地區,失業正直接衝擊市民的生計。
在這情況下,除了實物的濟貧措施外,佛教能以甚麼「智慧」回應時局?
不要把「在業」和「無業」當作一種社會標籤
南非大學宗教系的卡斯奎奈(Michel Clasquin)曾撰文討論佛教與失業問題。他提出,如果能為失業人士提供工作,當然很好。 然而,重要的是世人摒棄固有的概念:只有富經濟能力的人才值得我們嘉許和重視。卡斯奎奈分析,我們不要把「在業」和「無業」當作一種社會標籤。佛教教導我們知道,種種世事都是互相依存的。「在業」和「無業」都在重重因緣中發生,以此標籤某人,往住顯示並無理解到事情的實相。(”Buddhism and Unemployment: A Conceptual Reappraisal of Soc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s”)
我們往往不能控制別人的看法,但我們對自己的想法,應該比較容易掌握。如上所述,如果有一天我沒有工作了,我仍可不必以一般人看待「失業」或「無業」的態度來標籤自己。
以下是一位佛教徒的自白故事:我已沒有工作大概兩個月了。起初就如其他人一樣充滿焦慮。當我確實知道短期內不可能重操故業時,我的快樂卻重新回到心中。我增加了禪修時間,又經常伐木和挑水。我開始真切體會到我們不需要吃太多,也不需要花費很多。我問自己,「失業後可以仍然天天快樂嗎?」現在,每一天的經歷就是最清楚的答案。(”Reddit: Happiness and unemployment: Is there a problem”)
五點要項學習理解和處理失業困局
失業時,我們仍然可以快樂,仍然可以輕鬆。專長運動心理學的作家雅各森(Aaron Jacobson)在佛教網站Tiny Buddha 中撰文提出,人生中的失業遭遇是危是機,很多時就看自己怎樣理解和處理。他提出失業中五項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如果我失業了,首要是拒絕自我孤立。有些人因失業而覺得羞恥,因此避免社交接觸,這是完全不必要的。真的有這種負面情緒時,必須他人支援,努力克服。
第二項是緊記社交聯繫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除了有助保持身心健康,也有助尋找下一份工作。
第三項保持積極態度,展望將來。在困難時期,這並不容易做到。但只要嘗試,就會感覺到對自己的幫助。
第四項是開放懷抱,抓緊機會。在尋找工作上,這些機會包括比從前更佳、也可能是不及以往待遇的職位。
最後一項是善用現在的時間,例如鍛鍊身體、學習新技能、與家人共處和探訪朋友等。如果我是佛教徒,便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更專心地修行。
協助友人面對失業
現在我們把角色對對調一下,假設有朋友失業時,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這裏有一些建議:
- 保持與他們接觸;
- 聆聽他們的心聲,表示理解他們的情狀和心情;
- 邀請他們參與活動,尤其是免費或較為便宜的活動;
- 盡量與他們一起運動,接觸陽光;
- 一起開懷大笑;
- 主動提出協助他們尋找工作,包括陪伴朋友準備求職申請,為他們做推薦者;
- 關心他們的家人,有機會盡量陪伴。
佛教的智慧讓我們理解到,失業是人生的無數逆境之一。從小到大,在身體、學業、人際、家庭等各方面,都會受到不同的困厄。如果能在這些環境中自己修行不怠,同時繼續以菩薩精神幫助别人,逆境也會轉化為難能可貴的增上緣。
原刊於佛門網,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