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政府的應對卻像唧牙膏,美其名為因應最新情況,循序漸進,在抗疫和經濟之間求取平衡。有建制傳媒報道,特首林鄭月娥已向中央求助,指如果香港疫情持續惡化,本地醫療系統不堪負荷,希望中央協調內地醫務來港援助。政府對此消息不予置評。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則表示,內地非常關心香港情況,有向港府了解是否需要協助。
唧牙膏的動作
記得疫情初起時,政府後知後覺,當同是特區的澳門一早購買足夠口罩分配予居民時,政府則表示向(正處理嚴峻疫情的)中央求助,要求取得口罩應急。在封關問題上,政府冷待民意,幾經考慮後才實施局部限制,並讓多類人士入境時豁免檢疫。政府專家之一的許樹昌教授認為,第三波疫情近半源頭不明,可能是豁免人士經公共交通例如的士,將病毒在香港散播。政府隨即發表聲明,稱豁免檢疫屬必要,又指所有豁免人士須在入境時通過體溫監測及在入境後自我隔離14天。其實,倘若上述兩項措施真的有效,政府也不會早前要求機組人員和船員抵港時,收集深喉唾液樣本。此外,政府於7月18日宣布,過去14天內到過7個高風險地區的抵港人士,須持有病毒呈陰性的檢測結果,但美國及哈薩克斯坦兩個疫情嚴重地區,卻要在7月29日才包括在內。
今天戴口罩是最佳防疫措施,已屬常識。然而,儘管市民一直支持在人多地方強制戴口罩,政府卻等到7月15日才強制乘搭在公共交通工具內戴口罩,然後再隔一個星期才把範圍擴大至任何室內公眾地方。相對這個唧牙膏的動作,政府卻果斷地把限聚令延長至12月31日,令人產生不必要的政治聯想。
內地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比較同時爆發疫情的烏魯木齊和香港的抗疫手法,形容烏魯木齊是主動出擊,「應檢盡檢」,反映中央政府以零病例為目標的決心,而港府的策略是「應症就診」,沒有在爆發新一輪的第一宗病例後,迅速擴大檢測。港府這個把疫情控制在低水平而非「清零」的理念,令社會經濟成本更高。
我留意到港人信任的專家如何栢良、許樹昌、袁國勇等,很多時公開發表的防疫意見都與政府的立場不盡相同。政府也沒有說明至今有多少商務人士入境時依然可獲豁免檢疫或提交病毒陰性報告。
希望政府發奮抗疫,果斷行事,更不要動輒向中央求助,突顯無能之餘,也令港人看不起主責官員。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