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20:12:0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淺談「課後學習支援計劃」

為照顧弱勢社群,教育局於年前推出「小學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為有需要的小學生每周提供四至六小時的課後輔導。這些政府出資,為有需要的學生進行「補課」的計劃,對小學生的學習而言,是有一定的成效的,是教育局的德政。
本港的教育界一直希望政府落實小班教學,其中的一個原因,是老師能於課堂教照顧跟不上的學生,提升學習成效。
 
對於如何有效照顧個別差異,理論甚多,說得最多的是老師該理解學生的需要和潛能,為學生設計一套切貼身的課程,讓學生感受到支持和享受到學習的成功感。然而,學生「肥瘦高矮」各有不同,限於教學環境、考試導向、緊迫的課程,加上規限的課時,老師要在課堂內照顧到每個跟不上的學生,是不容易辦到的事。
 
對於「扶差」,教育署也曾推行過一些政策。遠在1983年,教育署為「成績顯著落後的小學生」提供輔導服務,在學校開設啟導班。其後更配合「殘疾歧視條例」,支援學校推動「融合教育」。2000年,更把啟導班提升為「小學加強輔導教學計劃」,這些計劃,要有效推行,需要專業的人才。
 

補課計劃具一定成效

 
為照顧弱勢社群,教育局於年前推出「小學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為有需要的小學生每周提供四至六小時的課後輔導。這些政府出資,為有需要的學生進行「補課」的計劃,對小學生的學習而言,是有一定的成效的,是教育局的德政。
 
課後學習支援,並不是什麼新的事物。台灣的陪讀班便是對弱勢家庭孩子的課後學習的支援。台灣的陪讀班的導師,多是在大學的高年級學生。台灣的部分大學,鑑於同學過於自我,只顧自己的個人利益,忽略社會的需要,於是在大學的課程中,加入一項「服務社區」的必修課程,就讀大學的同學,都要修習這項課程,並充當義工。課程的目的是讓同學認識社會,學會關心社群,及把大學帶入社區。「陪讀」是眾多服務社區的項目中受歡迎的項目之一。
 
值得香港借鑑是,是大學生充當義工,有關的單位會為同學安排先導課程,就以「陪讀班」為例、參加陪讀義工會先行修讀一些「職前」課程,課程包括「課業輔導學習指導」、「班級經營與管理」、「親師溝通技巧」、「國小教育現況與解析」……雖然當「陪讀班」的義工,在大學生畢業後,不一定投身教育,但他們的經歷,肯定他們對教育行業有一定的認識,這多元的訓練,並加深同學對社會責任和奉獻的課程,是不是值得本港大學推行,成為必修的課程呢?
 

「課後學習支援計劃」值得常規化

 
筆者認識一位現就讀於香港大學的同學,他應學校校長之邀,於過去兩年,下課後到學校,為高中同學進行課後輔導。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全方位協助同學迎戰中學教育文憑試。這位同學,清楚的表白畢業後不會當老師,但仍然樂意當義工,並樂此不疲,他坦言並不是因為有成就感,而是他覺得在當義工的過程中,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階層、不同組別的中學生,增強了他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
 
目前本港課後學習支援的對象,主要是弱勢社群的小學生,當中主要是成績稍遜的學生。當年教育局在推行「小學加強輔導計劃」的時候,明確的表示不希望學校以抽離式及混合班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加強輔導。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有些同學,確實未能達到就讀年級的水平。課後輔導,是不是可以進行混合班的方式進行呢?課後輔導,是個性化的教育,是否可以針對學生的能力,以跳級和串班學習的方式進行呢?鼓勵學生學習,課後輔導,又是否可以以「選班制」和「跑班制」的方式進行呢?
 
目前,「課後學習支援計劃」是短期的計劃。當「課後學習支援計劃」的導師,大部分是準老師。這些準老師能於修讀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學生學習的情況,對他們的將來投身教育,是有一定的幫助。教育當局實宜把「課後學習支援」常規化,大學亦應以上列為修讀教育課程的必修課程,作為教學實習的先導課程。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