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存在即合理」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經常被引用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對現狀的分析而非辯護,鼓勵我們探討一些表面上不合理甚至非理性的社會現象背後的理性、功能性和利益計算。這其實就是社會學的想像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然而這畢竟是一種思想家看世界的方式,大多數人活在不知不覺之中,很多時候根本看不到不合理的存在。現狀得以延續(perpetuation of the status quo),跟人們對種種的不合理不聞不問(willful ignorance)大有關係。
遭人白眼的必要工作
詩人雪萊(P.B. Shelley)和小説家毛姆(Somerset Maugham)都認為,我們要把生命的面紗揭開,才可看見它的實相(Lift the painted veil which those who live call life)。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新冠肺炎是「隱形敵人」,倒不如説它是揭開社會面紗的「無形之手」(the invisible hand),讓我們在驚鴻一瞥之間把它的不合理、非理性、反常識和不公不義看得一清二楚。
比方說,在我們身處的社會,職業絕對有貴賤之分。這當然是老生常談,但荒謬絕倫的是,愈是提供必不可少服務的工作愈被輕視、歧視和邊緣化。我們對此習以為常,甚至視之為理所當然,直至一場肆虐全球的疫症將當中的矛盾、愚昧、剝削和利害關係公諸於世,令我們無地自容。
疫症肆虐,有些人別無選擇地要冒險工作,有些人卻可以安然在家避疫。這就是「提供必要服務的工作」(essential work)與「提供非必要服務的工作」(non-essential work)的分別。令人憤慨的是,為我們的衣食住行和健康安全提供必要服務的工作者,在現行制度下只能得到僅可餬口的待遇、形同虛設的就業保障和遭人白眼的社會地位。在美國,這股令社會得以有效運作的廉價勞動力主要由黑人、少數族裔和在職女性組成。在香港,我們賴以提供必須服務的,不也是這些被僱主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disposable people」嗎?這其實是一種新的奴隸制度。
疫症不但提醒我們什麼是必不可少,什麼是可有可無;也彰顯了活着和生存的區別(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ve and living)。當各國封關,探索世界變得遙不可及。陌生人是潛在的帶菌者,人與人的交往受制於形形色色的社交距離。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全至上(play safe)成為凌駕一切的遊戲規則(the name of the game)。
正由於此,我們要不時告訴自己,不只要健健康康地活下去,還要快快樂樂地享受生活。那即是說,我們必須相信,除了那些維繫生命的東西,生命中的美好東西(the finer things in life)也是我們應得的,至少值得我們努力爭取。
我們應得的美好
什麼是”the finer things in life”?是靈性的滿足,是對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實現自己,在生活中找到樂趣,並且不帶罪惡感地享受這些樂趣。”The finer things in life”也許不像填飽肚子的食物那樣必不可少,但也絕非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著名的馬斯洛需要層次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把自我實現、成就感和情感需要置於生理需要之上的更高層次,但強調各種需要同樣重要,不可互相取代,也無輕重之分。
有美國史上最傑出建築師之稱的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一句話常遭誤解。他說:「為追求生活的奢侈品,我甘心放棄生活的必需品。」(Give me the luxuries of life and I will willingly do without the necessities.)萊特的意思是人對美與和諧的追求,跟對溫飽的追求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以他的傳世建築「落水山莊」(Fallingwater,又譯流水別墅)為例,它建於月桂高地,橫跨熊奔溪的瀑布之上,既滿足人渴求有瓦遮頭的基本需要,更讓住在裏面的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我是懷着這樣的領悟參觀保利春季拍賣的預展。疫症肆虐,誰又有心情奢談藝術?答案是藝術不是奢侈,是人類要發現世界、認識自己和聯繫他人的追求。這是永恆的人性,病毒蔓延、生存環境惡劣不會遏止這種追求,只會令追求的心更熱切。保利的拍品涵蓋當代藝術、珠寶、鐘錶、手袋、潮玩及珍茗佳釀,件件價值不菲。例如一桶13瓶麥卡倫威士忌的估價介乎港幣55萬(折合約71000美元)至75萬;十瓶「五星牌」貴州茅台酒的估價則在港幣22萬至38萬之間;一套緬甸翡翠鑽石項鍊及耳環套裝的估價更高達2000萬港元。擁有它們任何一件都不容易,但在疫情肆虐下能夠放鬆心情欣賞,何嘗不是修養?《權能時間》主持、電視福音傳道人舒勒(Bobby Schuller)說,放鬆心情,生活更美好(Life is better relaxed),的確如此。
原刊於《亞洲週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作者簡介
林沛理,香港浸會大學客席、香港電台《講東講西》節目主持。曾為《瞄》(Muse)雜誌編輯總監、美國紐約Syracuse University香港中心客座教授、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英語教學出版總編輯、香港01執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