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22 2025 07:11:5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經濟增長事實與中美比較

現在中國還可以靠什麼去推動生產效率的進步?城鎮化、搞教育、搞科研、擴闊海外市場等等,都可繼續起作用,但此等動力終有減弱之時,慢慢地增長率會降至美國的水平。要拖慢這增長率下滑的過程,中國須找新的增長支撐點。
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瓊斯估計,美國每年2%的增長率,大約有0.5個百分點來自教育的投資。換言之,若無此動力,其增長率可能只得1.5%或更低。美國教育有一特點,便是很能配合到科技發展的需要。中國教育與美國相比,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是中國家庭對投資子女的教育,遠比美國人積極,在高中前的階段,大量中國學生的學能比美國學生的要強,但大學及研究院仍比不上。不過,中國仍在起步階段,年前中國每年生產的理工科博士畢業生,已比美國多出26%,將來若在質量上能進步,中國完全有可能在教育上追趕美國。
 
科研也是推動美國增長的重要動力。美國科研最成功之處是經過百多年的經驗,複製出十九世紀德國研究型大學的模式,並在美國生根發揚光大,從此科研成績變作內生,她的體制自動地會鞭策着自己不斷出產成果。但據瓊斯的數據,二十世紀的頭80、90年,其申請科技專利權的數目並無顯著變化,直至近30多年才較大幅上升。中國要解決的是,如何克服少數人的學術腐敗,以及科研資源配置不當。但中國人多,在科研的數量上而不是質量上超過美國完全可能,去年11月《自然》雜誌上刊登的數據也可印證此點。
 
工時長短及勞動人口是影響GDP的重要因素。日本於1990年時,人均每年工作約2,100小時,到了2012年已下降至1,800小時。諾獎得主普雷斯蓋特(Ed Prescott)與林文夫(Fumio Hayashi)便曾指出,這是日本近年經濟不振的重要因素。至於美國人,雖比不上南韓人的勤力(1990年每年工作2,800小時,2012年2,300小時),但現在也有1,800小時,比十分喜好休閒的法國人的1,500小時還是高得多。中國人刻苦耐勞,這方面勝過美國。
 

資源不足 中國弱點

 
壽命與健康緊密影響經濟增長,有大量文獻已證明此點。美國人人均壽命79歲左右,比中國的稍高於75歲要長壽幾年,而且美國醫學領先全球,中國與她的差距甚遠。但美國有兩個弱點,一是其人民吃得太多,胖子充斥,影響健康;二是其主要依靠保險的醫療體系成本效益很低,花費巨大。1960年其醫療開支佔GDP約5%,現在已達17%,將來還可能超越25%,比起英國的8%或德國、法國的11%,是成本太貴了。中國尚有機會找出更有效益的醫療服務。
 
資本累積的快慢對經濟有決定性的影響,中國經濟能增長這麼快,受惠於其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在這方面,美國遠遠及不上中國。
 
美國人的農業生產只靠不足3%的農民人口,但中國的農村人口卻仍佔總人口的近45%。美國已不太可能把農業人口轉為工業及服務業的人口,但中國這方面的空間仍大,城鎮化仍可推動中國增長一段時期。
 
美國是真正的地大物博,天然資源豐富,而且軍事實力強大,可耗用世界各地資源。中國地大物不博,能源與其他天然資源不足,這是中國重大的弱點,須要設法解決,否則增長將來終遇瓶頸。
 
眾所周知,中國高速增長的起點是八十年代初開始的改革開改。開放意味着中國企業要在世界市場競爭,它們要生存,便要不斷改革、不斷提高效率;效率高了又引致投資回報上升,吸引到更多的人大量儲蓄和投資。1992年,鄧小平南巡,再次確立改革開放道路,使到八十年代的道路能走下去;朱鎔基為了準備中國加入WTO所作的改革,又再提升了效率,使中國的高增長能持續超過10年。
 
現在中國還可以靠什麼去推動生產效率的進步?城鎮化、搞教育、搞科研、擴闊海外市場等等,都可繼續起作用,但此等動力終有減弱之時,慢慢地增長率會降至美國的水平。要拖慢這增長率下滑的過程,中國須找新的增長支撐點。
 
瓊斯引用過芝大商學院教授謝長泰的一些研究,對比較中美的經濟表現很有參考價值。
 
謝長泰與他的合作者發展了一套方法,去量度中國企業的資源配置是否合理。假如某一產業的生產效率很高,投資在這產業會帶來較高的回報,那麼我們便應多投資在這產業之上,直至回報率能跌至與其他的產業相若;同理,若某產業的效率很差,便應把資金抽走,資金減少後,因報酬遞減律起作用,回報率反而會上升。
 

重置資源 扭轉回報

 
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產業中有過高或過低回報都是不妥的,樣樣產業的回報率相同才是資源最有效的配置。謝長泰等人發現,用他們的量度方法,可知美國不同產業之間的回報率差別不大,但中國(與印度)的產業卻有很不同的回報(他用了數以千計的產業數據)。由此可知,中國有些產業過度投資,有些卻投資不足,這兩種情況都浪費資源。他們又估算出,如果中國能糾正這毛病,資源配置效率與美國相似,那麼,中國的生產效率可提升30至50%,即投入同樣的人力物力,可比前增產30至50%,這又有助提升回報率,吸引更多的人儲蓄投資,單此因素,最終可使 GDP 增長一倍。
 
若生產效率能提高40%(30至50%的中間位),對中國經濟是有巨大意義的。就算這種提升慢慢才形成,每年效率可因此上升1%,那麼未來30多年生產效率的增速都會額外地多了這1%的動力。過去10餘年,生產效率每年以2至3%的速度增長,再加上投資率高企,已可支持 GDP 近10%的增長。有了這新的增長動力,中國經濟增長未來30多年保持在平均8%以上的增長,完全可能(我以前曾詳細估算過)。
 
把資源從產能過剩的行業抽走,轉到產能不足的行業,這便是製造所謂「改革紅利」的具體方向。但要做到此點,中國不應走上國進民退之路。不補貼大型國企,還市場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市場觸覺敏銳的中小企會找到更合理的資源配置之道。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雷鼎鳴